【释义】
形容高兴得失去了常态。
【出处】
《晋书·阮籍传》:“嗜酒能啸,善弹琴。当其得意,忽忘形骸。”阮籍,“竹林七贤”之一,清道光《辉县志·流寓·寓贤》有记载。
【故事】
阮籍本来很有抱负,希望能在政治上有所作为。但他对执政的司马氏集团非常不满,又不敢明白表示自己的见解和主张,于是采取明哲保身的态度,或闭门读书,或纵情于山水,或酣醉不醒,或缄口不言。此外,他还以写诗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想法。在非常著名的《咏怀》诗82首中,阮籍就用迂回含蓄的语言来表达了忧国和避世的心情。他的好友嵇康和他一样,也是当时著名的文学家,对司马家族的统治也抱有轻蔑和厌恶的态度。除嵇康外,阮籍的好友还有山涛、向秀、刘伶、王戎以及自己的侄子阮咸。他们七个人经常聚在一起,在山阳竹林之下,闲谈、狂饮、作诗、弹琴,高兴时就纵声狂笑,不高兴时就痛哭一场,被世人称为“竹林七贤”。在这七人当中,阮籍大概是最为疯癫的了,尤其是在喝醉的时候,常常哭笑无常。因此史书中描写他时说到“当其得意,忽忘形骸”。
魏晋之时,天下动荡不安,“名士少有全者”,而阮籍经历朝代更迭,最终能全身而退却又令名不坠,能做到这一点的人不多。
阮籍能够免除杀身之祸,与他“嗜酒能啸,善弹琴。当其得意,忽忘形骸”的性格分不开。有一年,阮籍听说步兵校尉兵营的伙夫善于酿酒,而且那里存有300斛正宗好酒。他立即给司马昭打报告,要求调任步兵校尉,这个要求竟然得到批准,阮籍也由此有了“阮步兵”的称谓。
魏国的傀儡皇帝曹髦下令,要为司马昭加九锡。尽管“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但司马昭本人当然要推让一下,而那些公卿大臣自然要大拍马屁,纷纷劝进。这劝进的文章由谁来写呢?身份低了,文章没分量;身份高了,文采不好也不行,大家想来想去,觉得这事儿非阮籍莫属。
可阮籍哪儿愿意干这事儿啊!他天天酗酒,企图借醉酒来摆脱纠缠,保全自己。但这回他无论如何都摆脱不了。无奈,他只好在醉意蒙眬中,伏在几案上完成了这篇劝进表。据说,这篇醉后草成的劝进表,竟是一篇文笔清丽、气势雄壮的好文章。
见到这么美的劝进表,司马家族很满意,觉得这阮籍关键时刻还是自己人。也正因此,阮籍得以在54岁寿终。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50178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