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历史成为传说,当传说变成神话,当神话湮灭成旧城墙上的斑驳砂砾,我依旧记得——我的祖先耕种在这里,他们埋骨在这里,我们生长在这里,也终将化作一抔黄土,消失在这里——故乡。襄城县,这个早已融入到我血脉中,镌刻进我骨架里的名字,便是我的故乡。这里有我的故事,有它的传奇……
和我去古街走一走。灰瓦飞檐上已经满是塔松,朱漆木门也已然被时间的沙漏镀上一层属于历史的靛乌。随着社会发展,现代化的氤氲渐渐包围它原本的古香古色气息,它没有退缩,也并没有摒弃自己身上独有的东西,而是很好的将这些融合,你会很服气的。现代化城市中拥有着历史气息的古街古房屋,从城市的喧嚣走入静谧的古市,你并不会觉得不搭配。这就是襄城给予襄城人民的馈赠,让你在享受现代化生活的同时也不能忘记那种淳朴的生活态度。从古街走过,偶尔也会看见几位老奶奶或者老爷爷,一人一个板凳围成一圈,就那样惬意的坐着,聊着天。你不妨可以坐下来跟他们聊聊,不要觉得跟他们没有共同话题,其实,他们什么都知道。只是他们经历的多了,他们更希望自己活的简单一点儿,你可以问问他们关于襄城的事情,要相信,从他们口中了解到的东西,会更加使你印象深刻,对故乡有更进一步的了解。现在的古街已经进行了修缮,里面也有几个现代化的小酒馆,反而给古街增添了另一番韵味。
它是一个烟叶王国。
毛主席1958年8月7日在来襄城县视察的时候说:“你们这里成了一个烟叶王国了!”。自此襄城才有了“烟叶王国”之称。每当看见人们抽根烟吐出的一圈圈烟圈,都会很自豪的想:里面的烟叶是否来自于家乡的烟地里。由于我家那边不种烟的缘故,所以长这么大见得最多的是黄通通麦地,绿油油的玉米地。以至于到现在都不知道烟地是什么样子,烟叶又长什么样子为了满足自己内心的好奇,我询问了家里种烟的高中同学,他跟我讲了关于从烟叶种下到最后售卖的过程。第一步:把每个烟苗之间均匀留有空隙的种在地里,合适的时间需要浇水。第二步:等到烟叶慢慢长大适量撒点复合肥料尿素,收完小麦的时候再浇水,六月份还要浇两次水。第三步:七月中旬开始从下往上刷第一次烟叶,刷完以后挤烟装炕里烧一星期左右。第四步:掰烟叉,然后就开始慢慢炕烟。第五步:炕完以后根据色泽和长度、成熟度优劣分拣,不一个等级的不一样价钱。襄城烟叶气味醇和,香气浓郁,劲头大,燃烧性好,烟灰洁白,内在化学成分协调,被专家视为“烟中珍品”,被国内外烟叶市场列为“高级卷烟最佳原料”。可以想象出来,劳动人民在田地里劳作的样子,面朝黄土背朝天,那画面美极了。所以襄城的发展,绝不是凭空而来的,它也凝结了那些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汗水。
再听我讲讲自古流传下来的传为经典的“襄城八景”吧。
第一景:“绿水红桥掩映间,横空三十六重环”。——汝水虹桥。在县城南门外北汝河上,有一座红石桥,有36个孔。因长年泥沙淤积,只有枯水季节才能看见它,它的久不“露面”,反倒给它蒙上了一丝神秘感。
第二景:“南山佳气蔼氤氩,萧寺疏钟隔岸闻。一击唤回沧海日,数声敲破碧云天”。——乾明晓钟。在县城南首山的乾明寺有一口古钟,可惜因为世代变迁,它已经失了踪迹。相传每至天色破晓,它不需要敲击就可以自己鸣响,声音能传数里远。写到这里,我的脑海里仿佛能够听见那钟声回响,飞的老远老远......
第三景:“残雪西山尚未晞,更逢晴日送光辉”——紫云藏雪。在紫云山的南端,有红叶漫布满山,瑞雪乍晴的时候,从远处眺望满山红装素裹,蔚为壮观。暮春时远眺,碧绿的树丛中,未融化完的雪还星星点点的存在着,看上去就像被山藏起来了一样。
第四景:“萧萧古木西风急,落落遗墟夕照红。功德在人还不泯,从教血食到无穷”。——令武秋风。公元前300年前,楚将景缺与秦兵在令武山打仗,战败后被葬在山的东边,墓的周围种满了松柏,每当秋风初起的时候,古木沙沙作响,声音萧瑟,如泣如诉,令人感到悲愤不已。
第五景:“杨柳露浓风力软,藕花香散月来迟。殷勤更莫添芳饵,正是金鳞跃子里”。——龙池晚钓。在县城北今库庄乡邮亭村的附近,旧时有一泉叫做龙池,池中荷花飘香。夕阳西下时,非常适宜垂钓。
第六景:“当年暮雨真成妄,此地遗踪不可询”。——阳台暮雨。原县城东门外有一幢阳和楼,每当傍晚时,空气苍茫生成的烟雾缭绕着,就像下着蒙蒙的细雨。
第七景:“三尺累累古道旁,明妃此地掩玄堂。阴迷冢木风霜老,春入林花锦秀香”。——青冢愁云。在县城西北7.5公里,十里铺镇寺后李村西南侧有一座古冢,名叫“青冢”。相传那是为纪念昭君王嫱出塞和亲而设的衣冠冢,冢旁有个龙兴寺,寺内古柏参天,浓荫遮住了太阳,寺内点燃的香的烟气缥缈,就像云烟一般,为缅怀昭君,故称“青冢愁云”。
第八景:“小桥烟树晚苍苍,一片山光与水光。涧底有天涵桂魄,人间无物遁豪芒”。——高桥夜月。在县城西北7.5公里的马黄河上,原有一座古石桥(今无),因为附近地势低下,河床太深,桥就像空悬在半空中一样,故名高桥。临近桥的地方有一汪深潭,夏秋季节交替的时候,夜晚的月光皎洁,倒映在水中,图景就像浑然天成一般。
这便是相传至今的“襄城八景”。可惜的是有些古迹没有保存下来,我们也只能凭着先辈们对他们的文字描写,在脑海里刻画他们的模样。
和我去紫云山走一遭吧。去看看“七十二贤”的那些前辈们,他们的名字和事迹被镌刻在石碑上,字里行间写不尽他们伟大的的情操与品质。他们有对时代的看法,有自己的向往,当把一切都看平淡,他们便留下些对后人的期许,拍一拍身上的尘土,向着那心中憧憬的方向走去......
往紫云山高处走一走,有一尊高大的孔子的石像,你抬头看一看,扑面而来的就是一种不可忽视的独有的文人气息,被后世称为“万人师表”的他,当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襄城文化方面的发展。明代户部尚书李敏在此建紫云书院弘扬儒家文化,为当时中原理学中心,遂使紫云山名扬天下。看吧,襄城并不是什么“凡夫俗子”,人家也是个“文化人”。
……
这就是襄城,那个被叫做“故乡”的地方,关于它的故事,还有很多没有讲完,它是一座有故事的城。想放肆自己就去城里看一场电影,品一道美食;想远离喧嚣,让自己归于平静,就去乡间走一走,闻一闻花草香,摸一摸河水柔,夜晚,听一曲蛙鸣风吹。现在的故乡已经渐渐变了模样,还好我还能从记忆里寻找故乡,那是一个叫做“襄城”的地方。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50178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