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照寺:兴衰如云烟 古刹今重建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7/12/22 10:11:32 来源:漯河市旅游局 点击次数:
在漯河的历史文化脉络中,水的影响贯穿始终。水运兴盛时,八方文明在此荟萃,水运衰落时,文明的遗珠便如河沙般积淀水底,等待着有一天被人拾起,再现往日辉煌。其中,佛教文化的遗存便是宝贵的一颗。日前,记者来到位于召陵区召陵镇召陵村的普照寺,传说这里曾是郾城八景之一的“召陵雪霁”所在地。
重建中的古刹普照寺
走近普照寺,砖混结构的拱形寺门映入眼帘。拱门两侧,不知何时贴上的对联早已字迹斑驳,只有“佛光普照”的横批清晰可见。再往上,坐落着题有“普照寺”三字的牌楼状建筑,上覆黄色琉璃瓦,并有二龙戏珠的图案。寺门旁的一座石碑显示,普照寺于2006年被召陵区政府公布为召陵区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
走进寺门,左右两侧分立着四大天王神像。他们身披金甲,手持法宝,怒目圆睁,威风凛凛,好像随时准备降魔除怪,保佑一方平安。在佛教传说中,四大天王分别指的是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北方多闻天王,他们都是佛教的护法神,分别守护着四大部洲。我们以往对四大天王的认识或许更多来自于《西游记》《封神榜》等影视作品,虽有谬误,不过也反映出佛教文化在中国民间影响之深。
走进寺院,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影壁。影壁为砖石结构,黄色琉璃瓦覆顶,粉色莲台为底座。影壁正中,彩绘着弥勒菩萨圣像。圣像与大多数寺院一样,以布袋和尚的形象绘制。圣像两侧是耳熟能详的对联:“大肚能容天下事,开口常笑世上人。”影壁前的香炉中,未燃尽的几炷香升腾起袅袅青烟,进香的人却已不知去向何处。
再往前走,一座巍峨雄伟的大雄宝殿坐落当中。大殿为新建的仿古建筑,双檐歇山式殿顶气势不凡,朱红色殿门和廊柱古意盎然,斗拱之上彩绘斑斓,光彩夺目。大雄是对佛陀的敬称,大雄宝殿中供奉的,自然也是佛陀的圣像。大殿中央,三座造型相似的佛像就是佛教传说中的三世佛,他们法相庄严,慈目低垂,以其无上的福德与智慧,接受着世间众生的礼拜与瞻仰。
探寻普照寺之废兴历史
在寺内,记者见到了监院释延实,他介绍说,如今的普照寺虽已初具雏形,但和历史上的辉煌相比,还远不能及。
“历史上,普照寺一直是原郾城县的佛教圣地,数千年之间屡经兴废,但一直烟火不断。现在,寺内还存放着记载了普照寺兴衰与重建的六通古碑。”说着,释延实带领记者来到几通字迹斑驳的石碑旁。记者仔细观察,发现其中一通为大明成化十五年所立,上有《重建普照禅寺记》的碑文。据碑文记载:“召陵城在县治(郾城)东三十里许,远近岗峦迭起,雄视四方,春秋诸侯会盟之所……”而如今的普照寺与齐桓公会盟的桧成台地理上非常相近,与碑文互为印证。
碑文又说:“曩有寺,名普照者在其中,因无所记,不知肇于何时,元末毁于兵燹,僧寓者率多结草为庐,悬席为门以居。”这说明,召陵普照寺至少建于元代之前。众僧因寺毁而临时盖草棚居住,也不愿轻易离寺。明天顺(1457年~1464年)年间,僧人文璟有见于此,窃自叹曰:“以古名刹而荒废如此,伊谁之过欤!”从文璟僧的叹惜之辞,可以想象,召陵普照寺在当时已是一座有影响的古刹名寺。在僧人文璟的主持倡导下,“遒殚厥心力,除茅夷荆,舆木伐石,鸠工以经营之,一时四方之好事者欣然乐从。富者施财,壮者效力,其堂殿廊宇,神厨僧舍,一皆创建有制,炳然焕然,端可想见当时之盛尔足为邑东(郾城之东)之壮观也欤!”
这通石碑旁还有一通石碑,碑文字体古朴优美,吸引了几位书法爱好者在此制作拓片。他们告诉记者:“这块碑上的字体为魏碑体,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我们拓印回去,准备临摹。”
除了精美的古碑,普照寺极具历史价值的还有传说中的美景。据记载,因此地地形特殊,盛夏之夜有时会见到白雾茫茫笼罩四野、直与天际相连,类似降雪的奇异景象,美景转瞬即逝,有“召陵雪霁”之称,据说是“郾城八景”之一。
漯河独特的佛教文化
虽几经兴衰,但普照寺香火不绝,吸引不少当地百姓前来进香祈福,人们也盼望着这座古寺能够尽快得到修缮,重现往日的辉煌。四年前,释延实从少林寺远道而来,正是为重建普照寺。
如今的寺院一侧,一座砖混结构的建筑正在施工,建成后,它将成为本寺的居士楼。“规划的建筑包括大雄宝殿、居士楼、钟鼓楼、藏经楼等。筹建的善款全部来自居士们的捐赠,财力有限,所以工程进展也比较缓慢。目前大雄宝殿已经落成,居士楼也已拔地而起,但还有许多工作需要我们去做。”释延实告诉记者。
在当地村民的记忆中,普照寺原本的模样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渐模糊,它的毁坏更是令人痛惜。72岁的村民黄宝明告诉记者:“小时候,寺里的出家人很多,每天都传出诵经的声音。后来是怎么毁坏的已经想不起来了;现在即使正在重建,但也远远没有恢复当年的样子。”
“我小的时候,附近几个村的人都来这儿烧香。上世纪五十年代发大水的时候,大家还聚在大殿里晾晒麦子。“文化大革命”以后,这里变成了学校、公社所在地,后来又都迁走了,村民们制作了泥胎佛像,继续在这里烧香。”78岁的村民张桂英回忆道。
在释延实看来,重建普照寺的意义不仅在于它悠久的历史,也在于它在中国寺庙中特殊的价值。他介绍,古时候,在漯河有不同文化的交相辉映,寺庙众多;本地的寺庙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寺中供奉火神为护法神,这在全国也比较罕见。
我们生活的这片土地青春蓬勃,又古韵犹存。一座桥、一条街、一块墙、一棵树……这些斑驳的历史标记可能承载着一座城市深厚的文化记忆。
(作者:网络来源 责任编辑:笑宇)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