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剧表演艺术家唐喜成:一生志趣皆为戏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7/12/7 11:11:59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唐喜成,原名唐发伸,著名豫剧大师,豫剧唐派艺术创始人,人称“豫剧第一生”,豫剧生角代表人物。他10岁踏进梨园,后学旦角戏,又在老艺人的指导下,苦练真假混合声的演唱方法和武功戏,开创了豫剧生角“十生九唐”的唐派艺术流派。河南大学艺术学院河南地方戏研究所张大新教授说,虽然唐喜成已经离我们而去,但他那精湛的技艺、高尚的品德和刻苦学习、不断创新的精神,将永远激励我们为弘扬民族文化、发展豫剧事业而努力奋斗。
世上无难事 只怕有心人
1924年7月,唐喜成出生于河南省洧川县(今尉氏县)湾里河村的一个贫苦农家。因家庭贫困,童年时的唐喜成过着吃不饱穿不暖的穷困生活。为了找一条出路,母亲勉强同意儿子去学戏。
10岁那年,唐喜成到长葛县万乐社科班,拜魏德海、高永安、吴同保等为师,入科不久就开始“穿把子”“跑龙套”。唐喜成心眼灵、肯钻研,又能充分利用上台的每一个机会,认真学习不同角色的表演动作和唱腔台词,在很短的时间内不仅学会了《困铜台》中八贤王的唱腔和表演动作,而且还毛遂自荐,大胆地扮演了国母。尽管这是一次偶然的机会,但没想到唐喜成居然将这一重要角色演活了。
从此,唐喜成就以洪亮的“娃娃腔”开始演出旦角,如《双官诰》中的三娘等。15岁那年,唐喜成正式演出了《刀劈杨藩》和《反西唐》中的樊梨花、《大破天门阵》中的穆桂英、《对花枪》中的姜桂枝等,受到当地群众的热情赞誉,并称赞他是“小铜腔嘴头巧”。
好景不长,17岁那年,随着变声期的到来,唐喜成的嗓子哑了。这对一个初露锋芒的青年演员来说,简直是天大的不幸。老师们同情地一边陪着他落泪,一边又鼓励他不要灰心,没有大本腔,还有二本腔呢。从此,在老师们的指点下,他冬练三九、夏练三伏,一天到晚从不间断地刻苦练习。真是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他终于练出了二本腔。同时,唐喜成从不放松对武功身段的训练,他的艺术生命获得了复苏。
此后,唐喜成又出演了《长坂坡》中的赵云、《对花枪》中的罗成、《佘赛花》中的杨继业以及《铡赵王》中的赵王等,当地群众送给他一个外号叫“响八县,一拿三”(指旦角、生角、花脸)。
18岁那年,唐喜成正式到中牟县登台表演。1942年又到新乡、开封等地与豫剧大师阎立品合作演出《义烈风》《天仙配》等。1953年与“豫剧大王”陈素真合作演出《三拂袖》《玉簪记》等。1958年以来,唐喜成便以演老生戏为主,如《洛阳令》中的董宣、《三哭殿》中的唐王李世民、 《辕门斩子》中的杨延景等。
其实,唐喜成的演唱虽以假声为主,但音域并不窄,而且声音洪亮,高低音衔接自然、控制自如,特别是吐字清晰,即使唱高腔也能保持音色的柔和悦耳,这在梆子戏二本腔演员中是很难得的。在50年的舞台艺术实践中,他创造性地以洪亮、委婉的二本腔和细腻、真实的表演塑造了众多正直、廉明、潇洒的生角形象,成为豫剧“唐派艺术”的开山鼻祖。
戏比天大 德艺双馨
凡是和唐喜成在一起工作过的人都知道,他刻苦学习坚持练功,几十年如一日从不间断,无论演出多苦多累,每天必定5点多起床练功。1985年春节前唐喜成在开封演出,当天晚上演出《天门阵》,他扮演杨延景,演出结束后他不顾劳累便在第二天5点半到公园指导学生练功练唱……“文革”时期,他和很多老艺术家被送到西华县黄泛区农场改造,在那前途渺茫、自身难顾的困境中,他仍然坚持练功、刻苦学习,他后来能识谱、记谱以及为自己设计唱腔等就是在农场看苹果园的时候学会的。
[1][2]
(作者:岳蔚敏 责任编辑:12301-3)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