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上街“正月十九故事会”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7/7/21 10:46:52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据已故的民俗学家张福祥先生所撰《漯河正月“十九会”由来》一文说,肇始于民国初年(1914至1915年之间)。因缺乏文字记载,成为一家之说。
据现年八十多岁的赵恒林先生说:“我听我爷爷赵之海讲,河上街的十九会跟商务会有关。”他说,他爷爷原是民国时期郾城县负责教育的官员。那时,源汇寨已有多家大商号,平汉铁路通火车,靠近车站的煤市街,已有好几家转运公司。为了把生意做红火,提高知名度,扩大影响,当时的商务会会长就将大商号的老板召集过来,分摊任务:到周围乡镇县城,去联系玩故事的,到河上街表演。当初河上街不是没有玩故事的,只是不多,只有旱船、高跷、盘鼓、舞龙、大头罗汉几个项目。
为增加杂项,他们去方圆各地,寻找会玩肘哥、驮个、二鬼扳爹、猪八戒背媳妇等故事的人,来河上街表演。为了烘托气氛,还广贴告示,欢迎人们前来观看。
这种有关风化教育的活动,得到了县城教育部门的赵之海认可,便顺利地实施起来。
“正月十九故事会,不是庙会。”赵恒林先生说。那时的河上街,不是因为到庙里进香而兴起的,而是因为源汇寨北门码头、大椿树码头船运货物的繁华和火车站货运的兴隆,人们过年喜爱热闹,所以才于春节期间自然而然形成的。加上又有商务会的推进,才逐渐壮大。
据1935年的《大华晨报》载:“四乡赴会者,斯日多往城内,来漯者较少,乃改期十九。”此为一说。
据祖居南大街、我市著名的书画家赵振刚先生说,还因为牛行街的生意兴隆,外地来漯河的牛客官过罢“元宵节”纷纷赶来,为满足外来生意人的喜庆热闹愿望,把正月十五的故事会顺延四天,故而为“十九会”。由于不以“庙”而起,所以称之“十九故事会”。
赵恒林先生讲,斯时的商务会在漯河老党校的东面,临街七间楼房,六间为门面,正中是一间门楼。走进门楼,靠东正南,一拉溜五间,为商务会会议室,会议室内摆有条几、方桌、茶几、太师椅。门楼内是个偌大的大院,足有一个篮球场大。
商号下去“写”(请)来的故事,一般都要先到商务会院里玩一玩。外来玩故事的,在商务会院里耍,引来众多老百姓观看,里三层外三层的,锣鼓喧天,热闹非凡。
对于请来玩故事的,有优越的招待:由商号负责管吃管喝管住,此外,故事队到哪个商号门前,哪个商号就要放火鞭拦住,玩上一玩,还要封上二斤点心,甚至包个红包。而玩故事的常备几根白蜡杆,将获得的糕点穿在杆子上由人抬着,以示炫耀:看谁得到的糕点多,说明谁表演的好,谁最受欢迎。结束后,由牛车或骡马车拉回家,分给演员。如此一来,河上街热闹异常。
赵恒林先生说,每逢正月十六、十七、十八这几日,他们家的七大妗子八大姨、姥姥舅妈、男客女眷来了一大群,将个后面的南屋住了个满满当当。为应酬到来的客人,他家事先都要买些麦秸打地铺,安上大锅蒸馍煮粥,招待亲戚以及亲戚的亲戚。好在他们家那时还算小康——父亲赵家驹是县里的邮递员,薪水可观,还能应酬下来。
(作者:网络来源 责任编辑:12301-3)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