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后期,国力日渐衰弱,原来臣服的方国(部族国家)相继发动对西周中央政权的侵扰。周厉王坐镇洛邑调集军队,击退噩国和淮夷军队的进攻,还亲自率军反击其他小部落的袭扰,虽然暂时稳固了西周政权,但因后期一系列措施失当,导致“国人暴动”发生。
征伐叛乱 稳定政权
西周经过周成王、周康王等几代帝王的治理,国力日渐强盛,但到周厉王姬胡统治时期,颓势尽显。原来臣服于西周的噩国(今河南南阳东北部一带),看到西周统治渐衰,发动叛乱。噩侯联合淮夷和东夷,出兵进攻西周的东部和南部国土,一度打到洛邑附近。
面临严峻形势,周厉王立刻调集西六师、殷八师,企图夹击并一举击溃叛军,但因西六师、殷八师畏惧不前,形势对西周军队十分不利。最后,西周将领禹指挥战车和步兵奋力拼杀,终于将叛军击败。
噩国被击败后不久,居住在淮河流域的淮夷,再次发兵进攻西周政权。周厉王命虢仲率军反击,未能取胜。淮夷军队由此发动了更加猛烈的进攻,长驱直入,逼近洛邑。周厉王坐镇洛邑,周军从洛水上游向淮夷军队发动数次反攻,将淮夷军队击溃,周军还解救出了一些被淮夷军队掳去的西周百姓。
经过上述战斗,西周暂时稳定了政权,周厉王趁机扩大战果,亲自率军抗击位于南方的濮、位于西北方的猃狁(xiǎn yǔn)等部落的侵扰,一系列战争的胜利,让西周得以进一步延续的同时,也造成了极为深刻的影响。
洛阳市城隍文化研究会会长、《洛阳战争史话》主编张宪通介绍,西周后期,不少诸侯非但不朝见进贡,反而趁火打劫发动叛乱,让周王室的收入日益紧张。周厉王统治下的周军虽取得了一些平叛战争的胜利,暂时稳定了政权,但战争同时造成了巨大的消耗,加剧了财政危机。
与民争利 埋下祸根
为解决财政危机,周厉王实行了与民争利的政策。
该政策即将山林川泽收归周天子直接控制,百姓无论采药砍柴,还是打鱼狩猎,均需缴纳赋税。
据《史记》记载,周厉王在好利的荣夷公鼓动下推行此政策,大夫芮良夫曾进谏说:“荣夷公喜欢独占财利,却不知大祸临头。财利,是从百物中产生出来的,是天地自然拥有的,有人想独占它,祸患就多。天地间生成的一切事物,人人都可以分享,怎么能一人独占呢?一人独占必然招致天怒人怨,荣夷公用财利来引诱您,君王您难道还能长治久安吗?作为君王,应该是开发各种财物分发给群臣百姓,使天神、民众和万事万物都能得到应得的一份……普通人独占财利,人们还称他为盗贼,一个君王这样做,归附他的人就会减少。”
对这些意见,厉王没有采纳,仍然重用荣夷公。
由于周厉王“暴虐侈傲”,不少百姓私下指责周厉王,周厉王派人监视指责他的百姓,发现就杀,导致百姓不敢说话,“道路以目”。
面对危机重重却仍沾沾自喜的周厉王,召公说出了那段广为人知的话:“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
不听劝谏的周厉王最后自食其果:“国人暴动”发生,周厉王逃到彘地,最后在那里郁郁而终。
改革经验 弥足珍贵
后世学者多从民生角度出发,指出周厉王无视谏言甚至堵塞言路,最终导致失败。但也有学者表示,周厉王能够调动军队发动平叛战争,统治力不容小觑,能让周厉王“出奔于彘”的人,恐怕不是普通百姓。
仔细阅读史料,会发现“国人暴动”中所谓的国人,其中有很多贵族,如《史记·周本纪》提到“三年,乃相与畔(叛),袭厉王”,其中到底是哪些人“相与”语焉不详,而在《史记·十二诸侯年表》中则透露了一些细节:“及至厉王,以恶闻其过,公卿惧诛而祸作,厉王遂奔于彘。”
里面的“公卿”显然是贵族,那么为何作为西周政权重要支撑的贵族也不支持周厉王呢?
原因还在于一系列改革措施,损害了贵族的经济利益:西周实行分封制,诸侯管理自己的封地,并向周王室朝贡。因为耕地有具体统计数据,周王室得到的粮食朝贡相对稳定,但山林川泽的产出并不好统计,伴随着生产力发展,山林川泽的产出绝大部分落入了诸侯手中。周厉王为缓解财政危机从诸侯手里“夺食”,引起贵族不满。此外,起用新臣加强王权,也损害了贵族的政治利益,贵族因而群起赶走周厉王。
李仕权在《改革的教训:打捞中国历代沉没的改革》一书中指出,周厉王为了扭转西周江河日下的残局,大刀阔斧地实行全面改革,他虽然果敢刚毅,却缺乏政治智慧,过高估计了自己的控制力和支配力。在分封制下,周厉王没有同盟军,既没有足够的权威和力量打败反对他的贵族,也没有足够的财富去补偿利益受损的贵族,因此其失败是迟早的、注定的,也因无同盟军,周厉王在被放逐后无法东山再起,改革以失败告终,值得后人借鉴。
有关时光旅行的故事,总能引发人们津…[详情]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90154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