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文故事 > >共工部落的历史贡献与龚姓氏族的图腾形成
共工部落的历史贡献与龚姓氏族的图腾形成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7/5/10 10:26:11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共工所代表的氏族部族与黄帝、炎帝、颛顼、蚩尤等所代表的氏族部落,共同创造了五帝时代黄河流域、中原地区波澜壮阔的中华文明起源发展史,研究共工,是我们认识中国上古史的重要窗口。”国家“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国家“十一五”社会科学重点项目“甲骨文与商代史”子课题负责人山东烟台大学教授江林昌话锋直击上古,其所谈高屋建瓴,其所思耐人寻味,“综合相关资料我们认为,辉县不仅是龙岗晚期共工氏族生活与治水的中心区,而且以龙为图腾的龚姓氏族也于此发源形成。”
    对共工氏的总体认识
    共工是氏族部落名,共工部落在炎黄时代已经存在,在中原地区一直生存繁衍到夏代初期。共工部落发展延续了1000多年,自然说明了其强大兴旺。由此推测,其活动范围也应该不会拘泥于一处,而是迁徙多地。学者曾以“共水”“共山”等地名考察为线索,对共工氏的活动范围进行了探究——《水经注·清水》:“共伯既归帝政,逍遥于共山之上。山在国北,所谓共北山也。”此共山即辉县北的九峰山。辉县汉代称共县,《汉书·地理志》注共县即共伯“古国”。徐旭生先生说:“这就是《庄子·让王》篇内的共首,《荀子·儒效》篇内的共头,为今河南辉县。”又说:“共县本为共工氏旧地,商周间又有共头的名,似乎共的名字来源很古。”由此可以得出,位于中原之地的辉县应是共工部族的主要活动中心。
    江林昌教授认为,在中原这个活动中心地带,共工氏做了三件影响整个中华民族的大事。其一,早期宇宙观。《山海经》《天问》《淮南子》诸书所说的共工怒触不周山,而造成“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的特征,实际上是我国先民以中原为中心观察我国地形地貌所作出的描述,反映了先民在农耕生产背景下所形成的早期宇宙观。其二,治理中原洪水。共工怒触不周山是中原先民对自然地形天真而合理的解释,而共工治水则是对自然地形的主动改造。《淮南子·本经训》中“舜之时,共工振滔洪水,以薄空桑”,《左传》昭公十七年“共工氏以水纪,故为水师而水名”都说明了这一点。其三,共工部族与颛顼、帝辛、尧、舜、禹的交往过程,正是中原华夏各族联盟、融合的过程,促进了中原地区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发展。
    龚姓氏族的图腾形成
    “子龙大鼎的回归与许多‘子龙’‘子龚’‘龚子’青铜铭文资料的出现,以及辉县孟庄龙山文化遗存的发掘,进一步佐证了辉县是共工氏主要活动范围的论断。”江林昌教授说。
2004年6月,日本最后一位收藏者千石唯司将子龙大鼎展出于大阪美术俱乐部举行的“中国王朝之粹”,并载入图录。该图录的日文说明中指出,该鼎可能出于河南辉县。子龙大鼎于2006年被收购回国,并在国家历史博物馆展出。
    子龙大鼎不仅在口沿下饰有饕餮龙纹与瓶形角龙首,而且其内壁近口缘处还铸有“子龙”铭文。“字迹秀劲,‘子’字居左上角,两臂一下一上,‘龙’字双钩,有瓶形角,与鼎面饕餮纹间的龙首一致。”江林昌教授说,子龙大鼎及其铭文的出现,为我们探讨辉县与共工部族的关系提供了实物资料。
    《中原文物》1991年第3期发表杨清秀等所著《新乡市博物馆馆藏古代兵器选介》一文,其中有一件戈器,“援本有龙首花纹,内上一面有铭‘子龚’,另一面也有龙首,两处龙首都饰有瓶形角,显然是与铭文呼应,和子龙大鼎一样。这一点有利于‘子龙’即‘子龚’的说法”。 
    《殷周金文集成》中有3件鼎,与子龙大鼎相似,均铸有“子龚”铭文,其中的1308号“子龚”鼎现藏于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馆,据传亦出于辉县。作“子龙”铭文的青铜器还有许多,其中的“龚觚”便出于河南辉县。
    因为治水的关系,共工部族是以龙为图腾的,古文献提供了相关信息,《归藏·启筮》:共工,人面蛇身,朱发。《国语·鲁语上》:共工氏之伯九有也,其子曰后土,能平九土。《山海经·海外北经》:共工之臣曰柳氏,九首,以食于九山。相柳者,九首人面,蛇身而青。
    由此可见,龙即共工部族的图腾。辉县是共工部族治水活动的中心,因此,龙图腾在辉县地区应该是影响深远的。这应该就是辉县地区多出土“子龙”“子龚”铭文铜器的历史文化背景。“龚”字作双手捧龙的形象,应该就是崇拜龙图腾的真实反映。
    “龚”字不仅在商周青铜器铭文里出现,而且在甲骨文里也有。商代甲骨文“龚”地、“龚”族以及商末青铜器铭文“子龙”“子龚”是我们追溯“龚”姓氏族最早的文字依据,但还不是龚姓氏族的最早起源。“龚”姓的起源应该可以追溯到龙山时代晚期或夏代早期的辉县。生活在辉县的共工族后裔,因崇拜龙图腾而发展出“龚”姓,然后世代相守,到了商代卜辞与青铜器里才有了“龚”地、“龚”族的传承。值得注意的是,“共”在古文字里常与“龚”通假。“子龙”器物在辉县,恐怕不是偶然的。一种解释是“龚”这个地方即源于子龚其人封于该地,世代相守在那里。如果是这样,子龚的生活时期一定很早……
    “后人因为大禹建立了夏朝,所以称赞禹治水成功,是其因疏导的方法,而批评共工与鲧治水用堵塞的方法,所以失败。其实,从共工到鲧到禹是中原民族与水患长期斗争的过程。这个与大自然抗争的可歌可泣的过程,正是中华民族顽强奋斗、百折不挠优良传统的最初反映,并影响了以后儒家文化积极向上主题的形成。”不仅仅是停留在一点一面,也不仅仅是对数据和资料的解读,江林昌教授思接远古,站位全局,纵横捭阖,他科学而又完备的研究论断令人信服,给人启迪。
(作者: 责任编辑:笑宇)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相关旅游资讯
景区推荐
推荐景区
最新热门资讯
旅游攻略
美图欣赏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90154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