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于自省不欺暗室的蘧伯玉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7/5/9 17:14:48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蘧伯玉,名瑗,字伯玉,春秋时卫国人,今河南省长垣县伯玉村人。蘧伯玉生于仕宦之家,因贤德闻名于诸侯,辅佐过卫献公、卫襄公、卫灵公三代国君,是卫国著名的贤大夫,“卫地多君子”,蘧伯玉更是卫地君子的代表。他为人谦虚谨慎,善于自省,《淮南子•原道训》上说:“蘧伯玉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非。”
蘧伯玉德才兼备,贤名远播,大夫史鱼多次向卫灵公举荐他,卫灵公没有采纳。史鱼临终之前,嘱咐儿子不要将其“治丧正室”,而是放置窗户之下,以劝戒卫灵公进贤去佞,最终使蘧伯玉受到卫灵公的重用。
蘧伯玉主张以德治国,“弗治之治”,被启用后协助卫灵公把卫国治理得日渐强大,致使孔子周游列国进入卫国时,竟然发出“庶已乎”的惊叹。晋国大将赵简子原想讨伐卫国,派人到卫国查探。查探的人返回后,告诉赵简子:“蘧伯玉在卫国当政,不可以加兵。”赵简子马上取消了攻卫计划。
蘧伯玉不欺暗室,不以暗昧废礼。一天晚上,卫灵公与夫人南子坐在宫中,听到辚辚的车声,可车声将到宫门时却消失了,过了宫门又响起来。南子说:“这辆车子上坐着的人,一定是蘧伯玉。”灵公问道:“你怎么知道?”南子说:“从礼节上讲,做臣子的人,走过君主的宫门口,一定要下车,看见了君主驾车的马,一定要行礼。真正的君子,不仅在光天化日下持节守信,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亦然如此。蘧伯玉是卫国的贤大夫,他一定不会因为是在暗昧的地方就不遵礼节。刚才一定是他坐车经过宫门,下车行了礼以后才离开。”卫灵公派人询问,果然是蘧伯玉。
蘧伯玉的政治主张、言行、思想对孔子及儒家学说的形成产生过重大影响,其“弗治之治”的政治主张也开创了道家“无为而治”的先声。在孔庙祭奠中,蘧伯玉被封为“先贤”,奉祀于孔庙东庑第一位。唐玄宗追封其为“卫伯”,宋真宗又追封其为“内黄侯”,可见后人对其的尊重和敬仰。
(作者: 责任编辑:笑宇)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