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汇区大刘乡的大陈村(曾名封宪里),就是在明洪武年间,陈姓兄弟五人,自山西洪洞县迁来。自明太祖戡定中原。河南地广人稀。陈姓有号三老者,携族自晋返予。其兄弟五人,老大在大刘东一里处建村定居,称大陈村。三老即为大陈村陈氏始祖。三老之七世孙陈玑,字天仪,号莲轩,明嘉靖二年进士,初任北直县知县,实授新城知县。后入户部,补主事,权税临清州,升员外郞,迁郎中,督储徐州、上谷、宣化、大名等处。简放陕西汉中知府,除受封湖广宪使(即按察副使)分巡荆南,兼命庚子科本省乡试大主考。官致五品(相当于今省部级)。明朝嘉靖十二年(公元1534年),皇帝朱厚熜亲赐御碑,加封其父陈鵉为奉政大夫,户部山西司郎中。表章他们以淑德训成贤,为国家培育了栋梁之才。村人便以陈玑之官名,称村名,为风宪里。
陈玑之十一世孙陈伟勋,字山铭,号山民。他博览群书,学问渊博。光绪十八年(1892年),荣登金榜为进士。光绪二十三年,任灌县知县。赴任时,见道旁停放灵柩无数,经查原来是地方官为了盘剥乡民,制订的“人死后不交死人税不能埋葬的土政策”,上任后立即下令革除。光绪二十五年,调任屏山县知县,他采用了“丁保护之,酌提二成养,屯丁费不加”的利民政策,使大片荒地变成良田。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被提升为涪州知州。上任伊始,即兴办学校,设置民警,创办勤工局及习艺所,发展实业。涪州辖县夹江县地辟民穷,他鼓励百姓发展养蚕,且明查暗访,昭雪了许多冤案,境内百姓呼青天,称活佛,赞声不绝。他为官二十年,爱民如子,清正廉洁,凡他留任的州县,百姓纷纷为他立碑建祠。会理州有德政牌坊;涪州有去思碑,灌县立有生祠。伟勋居官不忘桑梓,光绪二十六年,河南遭受饥荒,他以个人薪奉“函寄数百金救本村饥民”。还支持侄子陈金台设堂馆,教育学子,劝导金台创办县女子学校。返乡后,担任郾城县志局局长,竭尽全力,潜心修志。民国六年(1917年9月6日),书未成,而身先死。民国十三年(1924年)经政府内务部核准,伟勋公被附祀郾城乡贤祠。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90154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