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文故事 > >龚姓的历史与文化
龚姓的历史与文化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7/4/24 15:17:52 来源:新乡市旅游局 点击次数:
    “中国的姓氏发展是复杂的,许多姓都有不同的来源,龚姓排名第100位姓氏,在长江中上游地区人丁比较兴旺。当今龚姓人群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2%,总人口大约在264万。”谈起龚姓的历史与文化,对姓氏分布规律的发现有着独特贡献的中国科学院研究员袁义达侃侃而谈,其涉猎范畴之广、钻研程度之深令人钦佩。
    龚的名义和图腾
    “作为姓,龚出自共,也即共工氏的共。共即共和,是一个会意字,以廿、廾组成。廾,表示两手捧物。”袁义达认为,甲骨文中“共”字有两类,一种是像四只手共力之形,另一种像双手向上恭敬地捧物之形。所捧之物可以想象是块玉,更有可能是一重物,需要多人共同出力才能举起。更像双手搬着石头,正是共工氏搬石“壅防百川”的图象。共,也作龚。由于共工氏能治理洪水,故称大洪水为洪。水系五行之一,位于北方,所以共工氏是以黑龙为图腾。龚姓与共姓有关,与治理洪水的氏族有关。
    龚姓的来源和演变
    构成龚姓的主要有三大支:共工氏、偃姓和姬姓。第一支源出共工氏。共工氏相传是上古伏羲氏时代已经存在的古部落,据说神农氏、炎帝时代居于江淮之间,其部落首领一直称为共工;相传共工曾为伏羲氏的上相,为黄帝时司水土大臣,一度与颛顼争夺帝位;帝喾时部落首领共工被诛杀;尧帝时大臣授工师之职;尧舜时代与驩兜、三苗、鲧并称“四凶”;在舜帝时代被逐出中原至幽州。
    所以,共工氏在夏朝之前是一支十分强大的部落。而古代共、恭、龚三字通用,龚氏即共氏。一说,共氏之后分为两支,一支以共工氏属五行中之水,加水为洪姓;另一支因黄帝时的共工氏之子句龙,继承父职,为黄帝之土正,管理土地,其后因避难,遂在共字上加龙字遂为龚氏。第二支出自偃姓。金天氏、少昊氏之后,皋陶为尧舜时掌管刑法和司法之官,舜赐姓偃氏。皋陶后裔在商朝被封有阮、徂、共等小国,共国亦作恭国,在今甘肃泾川北,商末为周文王所灭,共人归周。周武王灭商后,所封异姓诸侯国中有共伯国,位于今河南辉县,不久为卫国所并,成为卫国之邑。两共国国亡之后,子孙均以国为氏,共姓后来改为龚姓。殷墟卜辞中所见的地名中有龚,即河南辉县的共伯国。古代共、恭、龚三字通用,在先秦时期多以共为正字,少见恭字,罕见龚字。龚、共实为同一国、同一姓也。第三支源自姬姓。卫厘侯并吞偃姓共伯国,封太子余为共伯,此共国之后有共氏。春秋时,晋献公之太子申生,号恭君,谥恭,恭也作共,其后有共氏,晋大夫共华、共赐均为其后。春秋时郑太叔,亦称共叔段出奔共,即古共伯国,其后也为共氏。此三支均为姬姓,后也改为龚姓。“其实除了前边所说的构成龚姓的主要三大支外,外族基因的融入也是龚姓的一个来源。”袁义达说。 
    历史上龚姓的分布和迁移
    秦汉时期,龚姓开始出现在史书上,主要活动于四川、甘肃、河南、山西、河北、山东、江苏等地区。两晋南北朝时,龚姓已经发展到长江两岸等地。唐宋时,龚姓主要在江南发展,福建、广东等地也有了龚姓足迹。清初始入台湾。宋朝时期,龚姓大约有15万人,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安徽、江苏、江西、湖南、福建、河北。其次分布于广东、山东、浙江、河南等省。全国形成了东部皖苏、北面河北、南方赣湘闽三块龚姓聚集区。明朝时期,龚姓大约有30万人,主要集中于江苏、江西、浙江、福建,其次分布于湖北、四川、湖南。袁义达据此认为,宋、元、明期间,龚姓的分布格局变化较大,其人口主要由北方向东南迁移,全国重新形成了苏赣浙闽一片龚姓人口聚集地。
    当代龚姓的分布和图谱
    目前,龚姓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湖南、湖北、四川、江西四省,大约占全国龚姓总人口的44.9%,其次分布于江苏、重庆、贵州、河南、浙江、广东,这些地方集中了龚姓人口的28.8%。湖南为龚姓第一大省,居住了龚姓人口12.8%,湖北紧随其后,为12%。全国形成了沿长江省份的高频率龚姓分布带。近600年来,龚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有了很大的区别,由东部向华中、华北和四川的回迁成为龚姓迁移的主流。
    龚姓的传统文化和重要人物
    郡望和堂号:龚姓的郡望主要有武陵。龚姓的著名堂号有武陵、中隐、六桂、耕读、渤海等。中隐堂号出自宋朝龚宗元。龚宗元当句容县令时,一次,隋文帝的弟杨弘以钦差大臣身份到各地巡查,杨弘是出了名的苛政者,可是他到句容边境时说:“这里是龚先生治理的地方,不用去了。”龚宗元退休后建了一座“中隐堂”,朝野上下都赞他是“耆德”,就是年高有德之人。
    目前,国内外的图书馆和其他单位正式公布收藏的龚姓族谱达164部。历史上涌现出龚姓的重要人物有西汉渤海太守龚遂、画家龚宽、音乐家龚德,北宋天圣进士、文学家龚宗元,南宋名臣龚茂良,宋、元之间画家龚开,明朝史学家龚之伊、水利家龚弘,清朝思想家兼文学家龚自珍、文学家龚鼎孽、画家龚贤、博士龚士燕、捻军名将龚德树,当代光学专家龚祖同、电影艺术家龚稼农。
    “中国同姓人群的迁徙、融合的历史有力证明,姓氏文化所起到的中华民族凝聚力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5000年中国姓氏的演变,同姓人群的历史分布所表现出的一致性,以及中国人姓氏传递的稳定性在当今世界都是独一无二的。”在姓氏的数据统计和调查研究上成就卓著,且志在新百家姓里体现现代关系的袁义达,语气铿锵,信心满满。
(作者: 责任编辑:笑宇)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相关旅游资讯
景区推荐
推荐景区
最新热门资讯
旅游攻略
美图欣赏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90154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