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县为中华龚姓祖根地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7/4/11 9:56:29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有关共工氏的活动地点,有多种说法。王震中先生认为:“包括辉县在内的许多共地,全可能是当年共工部落活动之处,但其活动的中心区域,既不在辉县,也不在太行山东麓一线,而应在上古九州雏型的九土、九山境内,开始在渭河上游一带,后来发展到豫西、嵩山周围。”这可以称之为“渭河——嵩山说”。景以恩先生认为:“共工氏源于山东沂沭流域的莒县一带,然后北迁于营丘一带……总之,大体不出齐鲁地区。”这可称之为“齐鲁说”。王青先生认为:“共工与鲧的事迹实际上只是同一史实的分化,以鲧为首的部落在共地(今芮城县)用堵的方法防止洪水的入侵,使得黄河无法从北向的支流泄洪,导致河水改道,泛滥成灾。”此说可称之为“晋南说”。牛红广先生则认为:“共工氏源于河洛地区,并长期活动在这一地区的共山、共水、共谷等地,这些以共命名的古地皆在今河南新安、济源和山西芮城一带,正好处于河洛腹地的黄河两岸。因此,共工氏的中心活动区域应定义在豫西和晋南之间的黄河两岸,其他共工氏的聚居地是该部族的迁居地或扩展地。”此可称之为“河洛说”。“以上诸说,在近年来的共工氏居地的研究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可以称之为新说,总体来讲反映了共工氏的影响,尤其是活动地域的广泛,但是缺少考实性。”张新斌说。
龚姓祖根地在辉县
张新斌认为,从龚姓寻根的角度看,要从史证性和权威性考定龚姓祖根地。
一是史证性。所谓史证性,说的是在这一区域,长期以来对“共”文化的积淀与认可。以共而名,在辉县有悠久的历史,至少在两周之际,这里已经名“共”,所谓“共伯和”的封邑所在。《史记·周本纪》有“共和执政”之说。《索隐》载:“若《汲冢纪年》则云‘共伯和干王位’。言共伯慑王政,故云‘干王位’。”《鲁连子》云:“卫州共城县,本周共伯之国也。共伯,名和。好行仁义,诸侯贤之。周厉王无道,国人作难,王奔于彘,诸侯奉和以行天子事,号曰‘共和元年’。”辉县在东周时为共,《史记·魏世家》:“通韩上党于共、宁。”宁在今河南修武,辉则名共,汉代以后设共城县。《元和郡县图志》卷第十六载,卫州有共县,“本周共伯国,厉王无道,流崩于彘,共伯奉王子靖立为宣王,共伯复归于国。汉以为县,属河内郡。晋属汲郡,隋开皇四年加城字,于此设共城县,属卫州,皇朝因之。”这说明先秦时这里为共国、共邑,汉代以来为共县,隋代开始称之为共城县。《读史方舆纪要》卷四十九载,辉县“隋复置共城县,属怀州;唐武德初置共州,四年州废,以县属殷州,贞观初属卫州。宋因之,金大定中徙卫州治此,以避河患,旋复旧,改县曰河平,又改曰苏门,贞祐中又置辉县于此,元省苏门入州,明朝改州为县。”所以,辉县名“辉”的时间在金贞祐年间,明朝时才称之为辉县,在此之前有共国、共邑、共县、共城县、共州等多种称谓,但都离不开共字。如果从西周开始计算,至少有2000多年以共为名的历史,如果以共工氏算起,则时间更长。
辉县对共工氏的认知,在志书中极为常见。《辉县市志》“概述”中有“辉县远古为共工氏部族聚居地”。“大事记”中也有“远古,共工氏部族聚居于此”。1992年,在辉县孟庄发现了“三叠城”,并被列入年度重大考古新发现。发掘者袁广阔认为:“徐旭生不仅认为这里是共和之故国,而且还是中国氏族社会未期共工氏族所居之地。考古资料表明,孟庄龙山城址内发现有洪水遗迹,且西城墙是被龙山末期的洪水冲毁的。孟庄龙山时期的人群自此以后也全部消失了,到了若干年后的二里头二期阶段,该地才重新有人居住。这说明氏族社会末期,太行山南麓的辉县一带曾发生过大洪水。《辉县市志》也收录有共国故城与共州故城。共国故城,为共和故国,在共县城外,周长约5公里。共州故城,即旧县城,在共伯旧城前中部,周长2.08公里。
二是权威性。关于共工氏的居地,史学界早有认知,徐旭生先生在他的著作《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有专章的“洪水解”,他认为洪水发生地,应在黄河大的转折之处,他以为洪水,就是共水,共水也即《禹贡》中的洚水,出自“共北山”,共之北山就是苏门山。除此之外,他还从共工氏与颛顼的关系,来探讨共工氏居地在辉县一带。应该说他的观点早已为学界所接受。李学勤先生主编的《中国古代文明与国家形成研究》一书中,也认为共工与颛顼的关系非常关键,“共工氏无法有效治水,水患增加,受到殃及的首先是颛顼之地”。该书也引用徐旭生先生的观点,认为共工氏居地共在河南辉县。邹衡先生在他的权威著作《夏商周考古学论文集》中对共工氏有专门的讨论,金文中有的族徽形文字,与共工有关。他大段引用了徐旭生论著中共地在辉县,即黄河转折地方的北岸,也是河患开始的地方,而共工氏的活动地区,“是太行山东麓一线,即南起河南辉县,北至河北北部长城以内和山西境内,其次是鲁西地区,更远则到了豫西及陇东,最南已抵长江。我们已经知道,除了偏远的豫西、陇东和长江流域以及黄河以东的鲁西地区之外,共工氏的主要活动地区几乎都是在河北龙山文化的分布范围内。从其所属年代来说,共工氏和河北龙山文化也是大体相当的。因此,共工氏所留下来的遗迹,应该是包括在河北龙山文化之内的,甚至在一定的范围内,两者有可能是一回事儿”。
“综上可知,沿太行山东麓一带是共工氏的主要活动区,辉县更是这个活动区最重要的点,直到现在,还没有一个区域可以替代辉县在共工氏研究中的重要性,而这也正是全球龚氏宗亲寻根归宗之地。”张新斌说。
(作者: 责任编辑:笑宇)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