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瑟无端遗恨 无题写尽相思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7/3/28 11:21:40 来源:洛阳市旅游局 点击次数:
此后的穆宗、敬宗和文宗时期,宋若昭、宋若宪先后“掌文奏,拜尚宫”,深得皇帝宠信,年纪最小的宋若荀也跟着姐姐进了宫。
李商隐随令狐楚在洛阳时,与宋氏姐妹多有交往。当时朝廷崇尚道教,李商隐和宋若荀都曾在王屋山学道,他的《赠华阳宋真人兼寄清都刘先生》《月夜重寄宋华阳姊妹》等诗中的“宋华阳”,指的就是宋若荀。
本来,李商隐和宋若荀情深意笃,可随着宋若荀入宫,两人之间渐渐产生了误会。“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这样的诗句,大概就包含着李商隐对宋若荀的不满或讽刺。
唐文宗大和九年(公元835年),宋若宪遭人陷害,被皇帝赐死后沉入水塘。宋若荀受牵连,被发配去看守陵园,直到唐文宗悔悟,她才得以重新入宫。五年后,唐文宗驾崩,她又被卷进杨贤妃争储案中,不得不逃出深宫,隐姓埋名,四处流浪。
史书记载,宋若荀“早卒”,史书中关于她的事迹很少,但有证据表明,这位宋氏小妹后半生到过很多地方,并与李商隐保持着联系。李商隐对宋若荀旧情难忘,他将诗写得那么隐晦,也是因为不得已。
3 对妻子王氏的有情和无情
公元837年,李商隐考中进士时,已经39岁了。他知道自己与宋若荀难成眷属,就在同年韩瞻的热心撮合下,娶了泾原节度使王茂元的女儿为妻,从此与韩瞻成了连襟。
这桩婚事,起初李商隐并不喜欢,但王茂元对他一向不错,从不在意他地位低、家境差,也不怀疑他的人品,待他如知己,这使他备感温暖。他与令狐父子已生嫌隙,因此便决定接受王茂元的美意。
就在李商隐娶王氏后没几年,王茂元在军中去世了。公元844年八月,他的灵柩被运回洛阳,当时李商隐并不在场。后来,李商隐为岳父写了祭文,其中称妻子“荆钗布裙,高义每符于梁孟”,可见他对王氏怀有感激之情。
不过,因为有宋若荀在前,李商隐对妻子王氏的感情,总是显得有些平淡。他曾在《过招国李家南园二首》中写道:“潘岳无妻客为愁,新人来坐旧妆楼。”又在《独居有怀》中称“柔情终不远,遥妒已先深”。大概王氏知道他对“原配”念念不忘,忍不住心生妒意,两人相敬如宾的好时光也就到了头。
仕途不得意,家庭也算不得幸福,李商隐经常郁郁寡欢。公元847年,他随桂管观察使郑亚前往桂林任职。两年后,他又到了徐州,与妻子相处的日子屈指可数。
公元851年,王氏病逝。处理完妻子的后事,李商隐便随西川节度使柳仲郢前往四川任职。在途中,他作了《悼伤后赴东蜀辟至散关遇雪》一诗,其中写道:“剑外从军远,无家与寄衣。散关三尺雪,回梦旧鸳机。”这是对两人夫妻一场的留念,带着淡淡的感伤。
李商隐在四川平静地度过了四年时光。他没有再娶,而是常读佛经,与僧人交往,甚至差点儿出家为僧。其间,他写过一首题为《夜雨寄北》的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曾有人认为这是他写给妻子王氏的,以证明两人感情甚笃,但王氏此时已经去世,这种说法很难成立。
那么,这首诗是写给谁的呢?是一位友人,抑或曾经的恋人?说不清。在李商隐的生命中,很多人来了又去,他苦苦追寻的恋人,也已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
[1][2]
(作者:张广英 责任编辑:12301-3)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