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武王(约前1087~前1043),姓姬,名发,谥号武王,史称周武王,西周王朝开国君主,中国历史上的一代明君,与其有关的“武王伐纣”“牧野之战”“同盟牧誓”等典故都发生在新乡境内。明末清初的著名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顾炎武在其《天下郡国利病书》明确指出:武王伐纣,盟于获嘉。
公元前1056年,周文王去世,姬发继承王位,他审时度势,等待时机,继续为灭商准备条件。周武王任命姜尚为军师、其弟周公旦为辅相,对内实行仁政,对外礼贤下士,招揽人才。公元前1048年,为便于进攻商都朝歌(今河南淇县),武王将都城迁至镐(陕西西安西南)。随后为了检验灭商的各种条件是否充分,武王在盟津(今孟津西北)大会诸侯,举行了一次军事演习和检阅,史称“孟津观兵”。主动来参加会盟的有800多个诸侯,武王在盟会上举行了誓师仪式,参加盟会的诸侯劝他立即伐纣,但他和姜尚却认为伐纣时机还不成熟,遂班师回国。盟津之会后,商纣王感觉到周人对自己构成的严重威胁,决定对周用兵。但东夷族叛乱,纣王为平叛不得不调动部队倾全力进攻东夷,结果造成西线兵力极大空虚。同时,在政治上纣王昏乱暴虐,王室宗族人人自危,文武大臣个个缄口,平民百姓怨声载道。武王认为伐纣时机已经成熟,遂决定举兵伐纣。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率兵从镐京秘密出发,联合各诸侯国突袭伐纣。商纣王闻知,因部队倾全力进攻东夷,无奈调集国都中士兵,把囚犯、奴隶、战俘武装起来,起兵相迎。战前,武王于宁(今获嘉县)勒兵修武。期间,众将士在今获嘉县城东北2.5公里处积土成丘,筑成盟誓高台。“甲子昧爽(1月20日黎明)”,武王率领众诸侯于丘上设坛盟誓(史称“牧誓”),为“牧野大战”做战前动员。誓毕,周武王亲率甲士,在殷都朝歌郊外牧野(今新乡市北部)与纣王军队展开了历史上著名的牧野之战。周军士气高涨,奋勇冲杀,商纣的军队却一触即溃,那些被迫参战的奴隶、囚徒本不愿为纣王卖命,反把武王看作救星,因此倒转矛头引导周军杀入朝歌。纣王见大势已去,登上鹿台,自焚身死,商朝灭亡。周武王建都于镐京(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史称西周。公元前1043年,周武王病死。
今获嘉县城东北2.5公里处仍有当初盟誓的土台,后人称此土台为“同盟山”,即今天的“同盟山遗址”。为纪念周武王,后人还在同盟山上修建了武王庙,始建不详,元末毁于战乱,明、清、民国多有修缮,此庙为全国唯一单独祭祀周武王的地方,属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存古建筑群为典型的明清风格。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90154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