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毅故里话柳毅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7/3/3 11:09:34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卫辉市庞寨乡柳位村地处卫辉市最东端,人口7000余人。该村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名人辈出,村史可以追溯到西汉年间,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1992年5月1日,柳位村被卫辉市命名为“柳毅故里”,并在柳毅庙前立下了石碑。
据《汲郡志》记载:唐朝时期,柳位村(当时叫柳园口村)有一位年近40的汉子,名叫柳华熊(柳毅的父亲),字老公。他有文化,读过一些医书,闲时到野外挖草药,免费为缺医少药的村民治病,不论风吹雨打,还是冰天雪地,他都随叫随到。时间长了,村民实在过意不去,有的送二斤玉米面,有的送几块红薯,怕他不收,放下就走。后来,有人和他闲谈:“老柳呀,你看咱村不少人家庭困难,十几岁的孩子也上不起学堂,你要有空就教孩子认几个字吧,别祖祖辈辈都当‘睁眼瞎’。”柳华熊想了想说:“也中,我也识字不多,不过,总比让孩子一字不识好吧。”有人腾出两间破房,找几块破木板搭个书桌,就算开学了。每遇下雨天,柳夫人就留学生吃饭,村民刚客气几句,柳夫人就急了:“家中的粮、菜,大伙儿送的还少吗?让孩子吃顿饭,有啥?”村民一看,不能再说啥了,只好作罢。
可以说,柳华熊是柳位村有文字记载以来最早的村医和教师。
光阴荏苒,年过不惑的柳华熊仍然膝下无子。几位村中的长者一起到华严寺焚香祷告:“佛祖呀,柳华熊是个大好人,求您大发慈悲,让他早日得子吧,俺代表全村给您磕头了。”每天坚持如此,但是没有人告诉柳华熊。
也许是百姓的诚心感动了上苍,公元644年,唐太宗贞观十七年的农历三月二十二,柳夫人终于喜得贵子,有细心的妇女拿来秤称了一下,刚好九斤。全村人奔走相告,如同过节一样热闹和喜庆,柳家门庭若市,贺喜者挤满了小屋。柳华熊连连说道:“谢谢!谢谢!托大伙儿的福,全喜!全喜!”有人就说:“干脆就叫全喜吧。”也有人说:“叫九斤也中。”初为人父、晚年得子的柳华熊哈哈笑着:“都中,都中。”
公元659年,为了修缮华严寺,朝廷派洛阳白马寺慧清长老(俗名鲁承)来到柳园口村监督施工,吃住都在柳华熊家里。整整一年多的朝夕相处,得道高僧的良好修养,深深感染了柳华熊,他就让15岁的全喜拜师在鲁承门下。鲁承本来也十分喜爱这个懂事的孩子,就欣然答应了。慧清长老见全喜聪颖懂事,办事和读书很有毅力,就建议他将名字改为“柳毅”,柳华熊连连称好。
公元664年,即唐高宗李治麟甲子年,柳毅赴京应试,在乘船去西京的途中,结识了卢秀英。卢秀英是当时范县县长卢浩之女,她是到洛阳去看望舅舅郑明远的。二人的交谈十分投机,彼此第一印象很好。可是天有不测风云,当船行至武陟与沁阳交汇处的孟津河时,狂风骤起,小船在河面上颠簸,险象环生。柳毅一边让人们不要惊慌、不要随意走动,一边让船夫减速。但终因风浪太大,小船还是翻了。柳毅组织个别会水性的人奋不顾身地救出了卢氏和其他人。直到数日后为卢氏看好病,安抚好她,柳毅才依依惜别。可柳毅已经耽误了考期。后来,因二人感情深厚,柳毅又是卢氏的救命恩人,且相貌堂堂,谈吐不俗,卢浩就认可了这门亲事。
公元674年,即唐高宗上元甲戌年,黄河又一次加固重修,此时,柳毅已被里人推荐为治河官员。接到任务后,他集思广益,带领大伙儿日夜奋战在大堤一线,出色完成了任务。因其表现突出,汴州巡抚提升他为水利都监。由于柳毅尽心尽责,在他管辖的西至孟津、东到东明县之间的沿河群众无不敬仰他。
公元676年,老天连降大雨,黄河再次泛滥,柳毅在东明县的一次抢险中,以身作则,亲力亲为,终因水势太大,柳毅以身殉职。唐高宗闻讯后敕封柳毅为黄河河神,位居大王之职(古时规定:管辖50里以内的功臣为将军,100里以上的功臣为大王,即头等功),赐他的夫人卢秀英为“靖国夫人”,并享受俸禄。为了纪念柳毅,在封丘、长垣等地都建有柳毅庙,东明县(当时叫南华县)还把一条河改名为“柳公河”,即今天的万福河。家乡人民为了表达敬仰和怀念之情,将村名由“柳园口”改为“柳毅屯”,并在村中修建了柳毅大王庙,把农历三月二十二定为庙会,一直沿袭至今。
(作者: 责任编辑:12301-3)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