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文故事 > >分道扬镳:迎面相逢互不让 皇帝劝解分道行
分道扬镳:迎面相逢互不让 皇帝劝解分道行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7/2/24 10:59:25 来源:洛阳市旅游局 点击次数:

    成语词典
    【成语】分道扬镳(biāo)
    【人物】北魏孝文帝
    【释意】亦称分路扬镳,镳指马嚼子两头露出马嘴的部分,扬镳就是提起马嚼子,驱马前进。该成语原指分路行进,后比喻人们因为志趣、爱好、目标等不同,而各走各的路或各干各的事。
    【出处】《北史·魏诸宗室·河间公齐传》:(元志)为洛阳令,不避强御。与御史中尉李彪争路,俱入见,面陈得失……高祖曰:“洛阳,我之丰沛,自应分路扬镳。自今以后,可分路而行。”及出,与彪折尺量道,各取其半。
    孝文帝迁都中原洛阳令恃宠而骄
    公元493年起,北魏孝文帝以南征为名,将都城从平城(今山西大同)迁至曹魏故都洛阳。在洛阳,他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进行改革,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推行均田制、改革鲜卑旧俗、实行汉化政策等,大大促进了各民族的大融合。
    成语分道扬镳的故事,便发生在处以改革中的洛阳。
    在孝文帝时期的北魏宗室中,有一个人原叫拓跋齐,后更姓叫元齐,他颇富韬略,领兵有方,骁勇善战,曾建下了灭赫连夏、北燕等的不世奇功。孝文帝论功行赏,封他为河间公。
    元齐有一个儿子叫元志,他聪慧过人,饱读诗书,才华出众,能力超群。孝文帝很赏识这个元志,任命他为洛阳令,主掌洛阳地方政事。北魏迁都后,洛阳地位陡升,贵为一国之都。从此,元志开始恃宠而骄。
    二臣相逢不相让皇帝出谋分道行
    作为洛阳令,元志常常不把一些达官贵族放在眼里。一天,元志外出游玩,恰巧碰到一个名为李彪的官员,乘坐马车从对面飞驰而来。
    李彪,也非一个简单人物。他字道国,儒生出身,精通典章,深得孝文帝信任,作为御史中尉,居住在洛阳东阳门外的昭德里,官位比元志高出许多。
    按理说,官小的元志应该先让李彪过去,可他偏不让路,双方由此僵持下来。
    李彪见他这样目中无人,当众责问元志为何不让路,元志说:“我是都城洛阳的长官,你不过是编入洛阳户籍中的一个住户,哪有长官给辖下住户让路的?”
    两人相持不下,便来到孝文帝那里评理。见到孝文帝,李彪先开口说话,称自己是御史中尉,官职比洛阳令大多了,元志作为一个地方官怎敢与他对抗。
    元志丝毫没有愧色地说:“我是国都所在地的长官,住在洛阳的人都在我的管辖区内,御史中尉李彪也不例外,应该给我让道才对。”
    孝文帝听后笑着说:“我觉得你们各有各的道理,如果分开走,各走各的,不就行了吗?”
    皇帝金口玉言,一言九鼎,两人听后连连称是。于是,元志和李彪从朝廷出来后就拿着尺子,将经常通行的道路进行了丈量,各取一半,各走各的道。此后,“分道扬镳”一语便逐渐流行开了。

(作者:武怡晗 责任编辑:12301-3)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相关旅游资讯
景区推荐
推荐景区
最新热门资讯
旅游攻略
美图欣赏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90154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