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文故事 > >比干墓的板柏
比干墓的板柏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7/2/15 15:49:05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在我国,古代名人墓园遍植柏树,以烘托其庄严肃穆的气氛,象征先人与松柏万古长青,是一种常见的现象,而且大多种植的是圆柏和侧柏。然而,位于卫辉市比干庙内比干墓后边的柏树却与众不同,其树干酷似木板,树身虽单薄倾斜却屹立数千年而不倒,树冠枝繁叶茂、蓊蓊郁郁,充满生机与活力。
    当我怀着对比干无比崇敬的心情,从左至右缓缓绕墓一周,从墓道走出来时,第一眼就被墓后这种奇特的柏树惊呆了。于是,我急忙观看树下石栏上的简介,方知这种柏树叫板柏。板柏的说法,一是形似,其状如板而谓之板柏;二是神似,与比干的性格相似度很高。相传比干被纣王剖心而感动上苍,特为比干降板材茔葬,也象征着比干直言敢谏的板直性格。可谓,比干板直,柏似比干。另一说,板柏,宋时所植,树形奇特,扁平如板。传说比干天葬于此,玉皇大帝天降板材以为棺。
    民间传说,比干死后,狂风大作,卷土成墓,又称“天葬墓”。
    比干墓的形成,历经时代变迁。据《史记》记载,武王灭商建立周王朝后,封比干墓于此。到了北魏,孝文帝因墓建比干庙,后来唐太宗、宋仁宗、元仁宗3个皇帝都曾下诏对比干庙进行维修。如今,我们看到的比干庙是明朝弘治年间重建的,占地130亩,是一个坐北朝南的长方形院落。影壁、山门、二门、三门依次排列,主要建筑石坊、碑廊、拜殿、大殿保存完整,分布在南北中轴线上,院中古柏蓊郁成林,建筑古朴壮观,可谓千古名庙、仪态万千。
    板柏是比干墓四周独有的一种柏树,属于比干专享,在其他名人古墓见不到。可以说欲赏板柏,必到比干墓。
    站在板柏前,我久久不愿离去,陷入深深的思考。板柏,也许是一种植物自然生长现象,但为什么偏偏就生长在这里?它忠诚地拱卫着比干墓,伴随着比干的英灵从历史的深处走来。3000多年来,人与树,树与人,早已融为一体,难解难分。这种现象,绝不是“巧合”二字能解释清楚的。我更倾向于板柏的象征意义和警示意义,正如板柏简介所说的那样:“今天的我
们,何不以此做人?!”与简介比邻的是一首诗,诗中写道:“夫死妻藏实可哀,板从天降葬英才。而今尚有孑遗在,好让后人凭吊来。”仔细品品,也挺有味道。
    比干(公元前1092年——公元前1029年),殷商末年沫邑人,姓子名干,官居少师,是我国历史上的亘古忠臣。唐太宗爰赠太师,谥忠烈公。比干主张以“德”治国,是中国德礼文化的先驱。周克殷武王感念比干忠烈,赐比干之子坚公以林姓,因此比干为中华林姓鼻祖。民间传说,比干死后,玉皇大帝封其为文财神。千百年来,春节期间,人们把比干的形象贴在门上,希望他保佑平安,招财进宝。
    比干是商朝第16代王帝乙的弟弟,是他说服帝乙,让侄子帝辛(纣王)继承了王位。说起来,够悲催的,比干推举的纣王,却由即位之初的英明君主很快演变为“腐败分子”与无道暴君,其表现令他大失所望。
    史书记载,纣王大兴土木,强迫匠人为他修建宫殿,还建造了一座高高的摘星楼,整天在上面与美女、美酒相伴,朝朝笙歌,夜夜曼舞,从此商朝的国都就改名为朝歌(今淇县)了。
面对纣王的腐化堕落,比干痛心疾首,直言相谏,带着帝辛去太庙祭祀祖宗,给他讲历代先王的故事,提醒他“收手”。纣王表面点头称是,背后愈加荒淫暴虐。他不但在王宫里“流酒为池,悬肉为林”,而且还表演“真人秀”,“令男女裸而相逐其间,是为醉乐”。纣王的爱妃妲己喜欢看人受虐的情景,纣王言听计从,一一满足。夫妻沆瀣一气,狼狈为奸,将坏事做绝。成语典故“助纣为虐”源出于此。
    比干看到纣王和妲己害人取乐的场面,气得浑身发抖,一边自言自语“我是皇伯,强谏于王”,一边疾步走到纣王面前,直言他的错误,并且请求将妲己斩首,全门赐死!纣王不予理睬,拂袖而去。
    比干不仅自己劝谏,还请箕子和微子去劝纣王。纣王已经利令智昏,根本听不进任何意见。其他大臣眼看劝谏无用,纷纷逃离国土、弃商投周。
    比干却不气馁,愈挫愈奋,愈战愈勇。他觉得为人臣子不能像他们那样说走就走,就是杀头挖心也得据理力争。“主过不谏非忠也,畏死不言非勇也,即谏不从且死,忠之至也。”他冒着灭族的危险,连续几天进宫抨击纣王的过错。
    纣王被比干批评得无言以对,恼羞成怒地喝问:“你为什么这样坚持?”比干说:“君有诤言,父有诤子,士有诤友,下官身为大臣,进退自有当尽之大义!”纣王又问:“何为大义?”比干答:“夏桀不行仁政,失了天下,我王也学此无道之君,难道不怕丢失了天下吗?我今日进谏,正是大义所在!”纣王听到这里勃然大怒,威胁道:“吾闻圣人之心有七窍,信有诸?”说罢,命人将比干剖胸取心。比干毫无惧色,慷慨就戮……
    这就是比干剖心谏纣的故事。读之,既令人扼腕,又令人肃然起敬。比干庙二门门楣上写着“谏臣极则”4字,意思是说比干是历代谏臣学习的榜样。“谏臣极则”,比干当之无愧。史学家范文澜将比干和夏朝的关龙逢、战国的屈原、三国的诸葛亮和唐朝的魏征一起列为敢言直谏、要求君主改善政治的爱国者。比干的事迹,在中国已经流传了3000多年。
    大诗人李白在其诗作《比干碑》中感叹当一位忠臣实在不易,而“苦吟诗人”孟郊在《吊比干墓》的诗中写道:“……佞是福身本,忠是丧己源……”他不但表达了仕宦不达的无奈和愤懑,还影射了自己所处封建社会的黑暗。
    的确,历朝历代为官者能够做到像比干这样赤胆忠心、无私无畏的,能有几人?现在,我们的政治环境和官场生态与殷商时代不可同日而语,但比干敢于担当、忠心报国的精神却仍然散发着耀眼的光芒,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尤其对少数为官不为的官员是一面镜子,是一种鞭策。从某种意义上说,重温“比干剖心”的故事,慎终追远,对当前的反腐倡廉必将产生积极的意义。
    比干庙广场上,矗立着一座比干石雕。只见比干峨冠博带,威风凛凛,目视远方,神情凝重。
    夕阳西下,落日余晖。告别比干庙,一路上,比干墓四周风中的板柏再次在眼前晃动。比干赤胆忠心、舍生取义的悲剧萦绕在脑海,我的心情并不轻松……
(作者: 责任编辑:12301-3)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相关旅游资讯
景区推荐
推荐景区
最新热门资讯
旅游攻略
美图欣赏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90154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