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镜重圆 聂剑帆 画
“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人文河洛”系《洛阳日报》品牌之一,让我们在这里触摸河洛大地的人文底蕴,感受洛阳历史的厚重魅力。
农历正月十五是上元节,又称元宵节。元宵节作为传统佳节,流传着许多优美的故事。
破镜重圆洛阳城
唐朝孟棨(qǐ)《本事诗》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隋朝开皇九年(公元589年)正月初一,隋朝军队兵临陈朝都城建康(今南京)城下,陈朝太子舍人徐德言与妻乐昌公主恐国破后,两人不能相保,因破一铜镜,各执其半,约于他年正月十五卖破镜于都市,冀得相见。
建康被攻克,乐昌公主被俘,被送进大臣杨素家中,成为他的小妾。徐德言被俘,成为扬州的官奴。杨素仰慕乐昌公主的才华,因此很宠爱她。然而,乐昌公主终日郁郁寡欢,默无一语。
仁寿四年(公元604年)七月,杨广嗣位,决定营建东都洛阳并迁都于此,他下令开凿了以洛阳为中心的大运河,洛阳成为大隋帝国的政治经济中心。隋炀帝下令,将所有官奴全部释放。次年正月十五,徐德言经过千辛万苦,终于赶到洛阳,看见一个老头在叫卖半片铜镜,而且价钱昂贵,因此无人问津。徐德言一看半片铜镜,知妻子已有下落,禁不住涕泪俱下,他就在铜镜上题诗一首,并把身上半片铜镜,托老人带给乐昌公主。诗这样写道:“镜与人俱去, 镜归人不归。无复嫦娥影,空留明月辉。”
乐昌公主看到丈夫题诗,想到与丈夫咫尺天涯,难以相见,大放悲声。杨素再三盘问,才知道了其中情由,也不由得被二人的真情深深打动,于是决定成人之美,把乐昌公主送回给徐德言,并出资让他们回归故里养老。这段佳话被四处传扬,所以就有了破镜重圆的典故,一直流传至今。
才子赋诗上元节
宋朝庞元英《文昌杂录》说,武则天以洛阳为神都,建立武周王朝,任命苏味道、王方庆为宰相。上元节放假七天,取消“宵禁”即夜间不允许出游的制度,于是洛阳人纷纷出游,车马塞路。
苏味道在出游时赋《正月十五日夜》:“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吏部员外郎郭利贞和诗曰:“九陌连灯影,千门度月华。倾城出宝骑,匝路转香车。烂熳唯愁晓,周旋不问家。更逢清管发,处处落梅花。”一时,文士赋诗以纪其事者数百人,杜审言、李峤、崔融等神都才子皆赋诗相和,但是当时公认,只有苏味道、郭利贞的这两首诗为绝唱。
但是,同行的王方庆并未作诗。第二天,武则天问大臣张元一:“苏味道、王方庆二人谁的水平高?”张元一答道:“苏味道如九月得霜鹰,王方庆如十月被冻蝇。”武则天问:“这是什么意思?”张元一说:“‘得霜鹰’,俊捷也;‘被冻蝇’,顽钝也。”
空对明月思故乡
朱敦儒是北宋晚期西京洛阳最著名的诗人、词人,他咏吟的“玉楼金殿慵归去,且插梅花醉洛阳”,成为千古名句。
在洛阳,每年的元宵节,朱敦儒都要和一批洛阳才子去观花灯、饮酒赋诗作词。他的《朝中措》云:“元宵初过少吹弹。楼角彩灯残。踏雪闲寻深院,携壶试觅幽欢。麻姑暂语,文君未寝,五老双鸾。要共梅花同晓,薄罗不奈春寒。”这是极欢畅的语调。
靖康之难的战火把朱敦儒抛入了漂泊的难民潮中。建炎元年(公元1127年)年底,洛阳被金兵占领后,朱敦儒仓皇逃往东南避难,辗转至岭南一带。又是一个元宵节,这些难民重新相聚,朱敦儒写下了《好事近》:“春雨挠元宵,花绽柳眠无力。风峭画堂帘幕,卷金泥红湿。王孙开宴聚娇饶,越山洗愁碧。休说凤凰城里,少年时踪迹。”他盼望着宋军收复凤凰城,就是他的故乡洛阳。
但是,无数个元宵节过去了,中原仍在金人的铁蹄之下,朱敦儒老了。这年的元宵节,朱敦儒强作笑颜,写下了他一生中最后一首词《如梦令》:“好笑山翁年纪。不觉七十有四。生日近元宵,占早烧灯欢会。欢会。欢会。坐上人人千岁。”不久,朱敦儒带着对家乡的眷恋,化作了一丝清风。
有关时光旅行的故事,总能引发人们津…[详情]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90154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