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裳白雉图 聂剑帆 画
“白雉呈祥凤献瑞,红梅贺岁桃迎春。”鸡年谈鸡,不可不谈白雉。白雉,又称素翟,即白羽山鸡,是产于东南亚的越裳等古国的珍禽。早在西周时期,白雉就作为友好的使者,从越裳国来到洛邑(洛阳)。从此,这条后来被称为南方丝绸之路的洛阳通越裳古道上,不断能看到白雉的倩影。
三象重译白雉来
《尚书大传》说:“交趾之南,有越裳国。周公居摄六年,制礼作乐,天下和平。越裳,以三象重译而献白雉。”这是古文献中,东南亚各国与中国友好交往的最早记载,也是关于以洛阳为起点的南方丝绸之路的最早文献。
周武王灭商不久后病故,年幼的成王继位,周公摄政,代行天子之令。周公平定叛乱、营建洛邑、制礼作乐,使周王朝的声威传布天下,各国纷纷前来洛邑朝贡。这就引出了一个越裳国“三象重译而献白雉”的朝贡史话。
越裳国,是位于东南亚的一个古国,其国有一种白色山鸡,是一种珍禽,被奉为瑞鸟。周公摄政的第六年,越裳国派使者到达洛邑,向周王朝进贡白色山鸡。由于语言不通,经过“三象重译”才通晓其意。所谓“象”“译”,都是转达沟通的意思。所谓“三”“重”,言其辗转译介之多。“三象重译”这个词,就成为后来“王化无远弗届”的代名词。
周公问曰:“因何而来?”越裳国使者答:“最近几年,天无淫雨,海不扬波,皆因为中国出了圣人,因此前来朝圣。”周公重赏使者,并赐给他五辆指南车。使者以指南车为先导,经一年而回到越裳国。此后,越裳国经常派使者前来朝贡。
次年,周公还政于成王,成王定鼎于洛邑,洛邑成为周王朝的都城。
天子一怒为白雉
周成王及其子康王统治时期,是西周最为强盛的阶段,有“成康之治”的赞誉。康王卒,其子昭王继位,南方的楚国强大起来,阻断南方各国的朝贡之路。
昭王十九年,臣下在奏告中说,南方的越裳国,出产一种羽毛洁白、能歌善舞的珍禽,名叫白雉。成王时,越裳国常派使臣前来进贡,如今楚国强盛起来,不再听命于天子,阻断驿路,越裳国无法前来。
昭王大怒,在洛邑集合大军,御驾南征楚国。昭王渡过汉水,打败楚军,兵临楚国都城丹阳。楚国国君派人带大批贡品前来请罪,表示臣服天子,重开越裳等国的进贡之路。昭王斥责了一番,然后班师回朝。
昭王回到汉水边上,征调民船,楚王命船民挑出了一些船只,将它们拆散了再用胶水粘合起来,又用彩色图案将痕迹掩盖起来,然后献给昭王。昭王和将士们登上船只,启船过河。船行到江心,胶水经江水浸泡溶解,船板纷纷散裂,船只下沉,周朝全军覆没,昭王也溺死于水中。这就是古书记载的“昭王南征而不复”。
皇都又见凤来仪
东汉定都洛阳后,光武帝逐步戡定天下,南越九郡也相继归附。建武十三年(公元37年),南越九郡的蛮夷部落,派使者到洛阳进献白雉。
光武帝举行盛大朝会,接待使者。恰逢河西名士班彪,携其子班固,奉诏觐见,光武帝命班彪赋诗以庆贺。当时,班固还只是个六岁的儿童,表示先献诗一首,光武帝允诺。班固当场作《白雉诗》道:“启灵篇兮披瑞图。获白雉兮效素乌。嘉祥阜兮集皇都。发皓羽兮奋翘英。容洁朗兮于纯精。彰皇德兮侔周成。永延长兮膺天庆。”诗毕,满朝皆惊。
此后,南越九郡各部落不断进贡白雉等特产。章帝元和元年(公元84年),日南郡究不事部落(今柬埔寨境内)献生犀、白雉。
东汉末年,曹操驻军洛阳,南方进贡一只白雉。曹操想让白雉跳舞,却没有办法。公子苍舒令人把白雉放在一面大镜子前面,白雉在铜镜前看到自己美丽的形体,仿佛置身于明净的湖面,居然连连欢叫、翩翩起舞。后来便以“山鸡舞镜”为顾影自怜之典。
唐朝时,白雉仍是越裳等部落的贡品,李白诗曰:“天作云与雷,霈然德泽开。东风日本至,白雉越裳来。”王若岩诗曰:“素翟宛昭彰,遥遥自越裳。”白雉,就这样作为南方丝绸之路的符号,定格在历史的天空中。
有关时光旅行的故事,总能引发人们津…[详情]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90154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