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工氏的文本形象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7/1/10 8:44:56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共工氏是我国原始氏族时代的一个古老部族。在《尚书·尧典》《舜典》《淮南子》中其名皆作‘共工’,而《楚辞》作‘康回’,《左传》称‘穷奇’,《史记》则是‘共工’‘穷奇’并称。”提及共工氏,中原工学院副教授李龙海对其颇有研究,不仅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共工’‘穷奇’‘康回’三者只因时代先后,地域不同所用字形有差异,实则古为同音。先秦秦汉的文本,有对共工事迹的客观记载,也有对共工形象的扭曲和丑化。”
共工与共工氏的名号
各种文献资料都以“某氏”或“某某氏”称呼某一氏族名,如伏羲氏、女娲氏等,共工氏也是。这些氏族无论实行母系还是父系,都会有氏族首领及一定数量的职能部门维持该氏族的生存和发展,久之,氏族首领的称谓也往往以本氏族名称之。著名学者王献唐曾指出:“历史传说中的共工,并非一时一人之称,乃是共工氏族世代相袭的共同称号。”这样的情况,也有民族学的材料佐证。摩尔根在谈到北美易洛魁人的氏族及联盟时说:“当一个人被选举为首领或酋帅时,就要废掉原有的名字,在就职时另外授以新名。在联盟开始创立之时,即设立了50名常任首领,并授以名号,规定永久分属于各指定的氏族。每一个首领职位的名号也就成了任职者在任期内的个人名字,凡继任者即袭用其前任者之名……当这种首领职位出缺之时,世袭该职的氏族即在本氏族内选举一成员继任。”据此,共工或共工氏并非私人的专名,而是共工氏族专用名,也是共工领袖专用名。所以后世的文献记载该氏族的事迹时,不分时代只能笼统地归于“共工(氏)”名下,这也便是文献上共工之名得以长期存在的真正原因。
先秦秦汉文本中的共工氏事迹由先秦秦汉时期的文本所记载的共工氏事迹,可归纳为两个方面:
1.共工氏善于治水。《管子·揆度》曰:“共工氏之王,水处十之七,陆处十之三。”说明共工氏是一个临水而居的部族。《左传·昭公十七年》载:“共工氏以水纪,故为水师而水名。”由此可知,在长期与洪水的斗争中,共工氏部族积累了丰富的治水经验,所以《竹书纪年》有“十九年,命共工治河”。当尧咨询谁能治水时,欢兜首先就推举了共工。《尚书·尧典》载:“帝曰:‘畴咨若于采。’欢兜曰:‘都!共工方鸠僝功。’”《尚书·舜典》载:“帝曰:‘俞,咨垂,汝共工。’”同一件事,《史记·五帝本纪》则载:“舜曰:‘谁能驯予工?’皆曰垂可。于是以垂为共工。”《国语·周语下》记载了共工及其后代部族的事迹:“……其后伯禹念前之非度……共之从孙四岳佐之。”“共工从孙四岳被尧任命佐禹治水,从侧面说明了共工氏是一个善于治水,拥有治水经验的族群。”李龙海说。
2.共工曾是实力强大的部族。《国语·鲁语上》载:“共工氏之伯九有也,其子曰后土,能平九土,故祀以为社。”《山海经·大荒北经》中又有“有共工之台,射者不敢北乡(向)”。徐旭生先生曾说:“上及远古,下到虞夏,可以证明共工在古代为一显著的氏族。”这些不同来源的先秦古籍,均称共工氏一度是九州的伯主,即中原部落联盟的一个首领。关于共工氏的活动地域,徐旭生先生说共工氏居住地在今河南省辉县市。邹衡先生认为:“共工氏的活动地区是太行山东麓一线,即南起河南省辉县市,北至河北省北部长城以内和山西省境内。”
李龙海认为:“像共工氏这样一个存续时间很长的氏族,在其发展的不同阶段,随着氏族人口的流动迁徙,该氏族的活动范围和政治中心肯定也不同。结合考古资料,我们认为在夏代建国之前的共工氏应活动在豫北冀南一带,其政治中心在今天的河南省辉县市境内。”
先秦秦汉文本中的共工氏负面形象
先秦秦汉文本中的共工则多以负面形象示人,并逐渐由正统的史学著作延展到文学作品中。文本中共工氏的负面形象主要有三个方面:
1.行事不直,为四凶(或四罪)之一。《尚书·舜典》:“流共工于幽州,放欢兜于崇山,窜三苗于三危,殛鲧于羽山,四罪而天下咸服。”共工即是穷奇,其与浑敦、梼杌、饕餮并称四凶,或与欢兜、三苗、鲧并称四罪。其罪过则是“毁信废忠,崇饰恶言,靖谮庸回,服谗搜慝,以诬盛德”。在《尚书·尧典》中,尧对共工的评价则是“静言庸违,象恭滔天”。孔安国注:“言共工自为谋言,起用行事而违背之,貌象恭敬,而心傲很若漫天。”孔颖达疏:“共工险伪之人,自为谋虑之言皆合于道,及起用行事而背违之,言其语是而行非也。”
2.违背规律,引发水患,危及百姓。在距今约4200年前,当时气候发生了突变,进而导致史前洪水泛滥。共工和鲧的治水活动都是发生在大禹之前,当时正是洪水肆虐的时期,所以治水不成功也在情理之中,但后世的人们不明其因,便把治水失败给民众带来的灾难归罪于治水采用的堙障之法。如《国语·周语》太子晋谏灵王壅水时披露了原因:“昔共工弃此道也……欲壅防百川,堕高堙庳,以害天下。皇天弗福,庶民弗助,祸乱并兴,共工用灭。”就是说共工违背自然规律。《文子》曰:“共工为水害,故颛顼诛之。”《尚书·舜典》曰:“流共工于幽州,以变北狄。”
3.自以为是,政局混乱。《逸周书·史记》记载:“久空重位者亡。昔有共工自贤,自以无臣,久空大官。下官交乱,民无所附。唐氏伐之,共工以亡。”对于“共工以亡”,孔晁注曰:“无大臣故小臣乱也,君凶于上,臣乱于下,民无所依,尧遂流之。”共工自以为是,不任用大臣,导致政局混乱,部族走向灭亡。
“共工氏负面形象出现的原因无外乎成王败寇历史观的影响、炎黄祖先谱系的建构和华夏中心观的建立以及华夏传统伦理意识的影响几个因素。其实,作为与三皇五帝齐名的中华民族人文始祖之一,共工氏在上古社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历史地位,对之展开广泛而深入的挖掘与研究才是重中之重和当务之急。”李龙海在综合评判的基础上,客观公允地道出了自己心目中的共工氏形象。
(作者: 责任编辑:12301-3)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