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邕,字伯喈,是后汉三国时期著名才女蔡文姬之父。
此人博学多才,好辞章、懂数术、精天文、通音律,制做了著名的焦尾琴一把;尤擅长书法,发明了飞白书。在东汉灵帝时期,蔡邕亲自用丹砂将六经经文书写于石碑,再命工匠镌刻,立于太学门外,这就是史上著名的熹平石经,当时来观看的人可谓是车水马龙。
关于他的故事流传甚多,也被后人津津乐道。然而,这样一个伟大的文人却被王允以董卓同党的罪名被处死。这样的名士怎么会与董卓同流合污呢。是什么原因让王允认为他是董卓的同党呢。
其实当时董卓被杀时蔡邕正好在王允家中做客,听到董卓被杀的消息时,觉得事出突然,就发出一声惊叹,而王允听到他的叹息声却是勃然大怒,说道:“董卓乃是国家大贼,几乎将整个大汉王朝覆灭,你是汉朝的大臣,应该同仇敌忾,可你却怀念他的私人恩惠,反倒为他的死悲痛,这不是与他共同为逆吗?”
为什么王允会说蔡邕怀念董卓的私人恩惠呢?这是由于当时董卓刚进京时,为了装饰自己的门面,久闻蔡邕盛名,特别征召隐居江湖的蔡邕到中央政府任职,但是作为有风骨的文人,蔡邕却是不愿与逆贼董卓同流合污的,因此装病拒绝了。董卓觉得蔡邕不给他面子,恼羞成怒,于是直言威胁蔡邕,如若不来就将你全家屠杀。
蔡邕闻言,为了全家老小也就只好坐着牛车日夜兼程赶到首都洛阳报到。董卓见到他后非常高兴,对蔡邕倒真是礼遇有加,三天之内,蔡邕历遍谒者台、御史史、尚书台“三台”,坐上了直升飞机,最后升迁至宫廷随从侍中位置,相对于今天部长级高官,封高阳侯。所以董卓于国是名奸贼,但对蔡邕却也不能否认有知遇之恩。因此蔡邕这一声叹息于情于理也还算合适。但没想到却因此遭到王允的斥骂,并以“叛徒”的这样的有大罪名将其逮捕,送交廷尉处理。
其实在当时,董卓搞白色恐怖统治,谁见了他不点头哈腰?就是当时的王允事俸董卓还恨不得低下头来舐董卓的脚指头呢,虽然后来是王允出头除掉了董卓,其中不乏有大义所在,但主要原因却是因为权利斗争所造成的结果。
蔡邕被捕之后,在监狱中向王允作出了深刻的检讨,内容大致是说:“我确实有罪,不该为董卓之死叹息,但我正在撰写的《汉史》一书,能不能效法当年司马迁的故事,我愿承受脸上刺字、双脚剁掉仅次于死刑的酷刑,只求不死,完成著作。”当时社会各界名流和权贵之士都很同情蔡邕,并出面为蔡邕向王允求情,但王允却一律加以拒绝。
当时的太尉(相当于今天的全国武装部队总司令)马日磾出面为蔡邕向王允求情说:“像蔡邕这样的盖世奇才,通晓东汉王朝史迹典故,如果能让他完成这部史书,将是一代巨作,而蔡邕的罪名实在微不足道,如果你杀了他,岂不是让天下人都对你失望?”
王允却回绝了他,说:“以前武帝刘彻没有杀司马迁,让司马迁写出像《史记》这样的谤书而流传于世,现在,我们可不能让如蔡邕这样奸佞之流留在幼主身边撰写史书,这无益于今上圣德,而且还会使我们将受到蔡邕的讽刺和讥笑而流传后世!”
王允觉得当时武皇帝没有杀司马迁,让他写了一本《史记》,将一些皇家的丑闻等事给揭露了出来,并流传天下。这样的事他不想做,他作为一名文人出身的官员,非常在乎死后之名。于是,未经审问,蔡邕就在监狱中被王允下令处死。
蔡邕,这么一名闻名于世的大文豪,就因为一声叹息,被王允以“叛徒”这个莫须有罪名杀掉,令人惋惜,令人费解,也更令人深思。在中国,文人历来以社会为己任,喜发言论,敢为担当,可总有那么一小撮人,为私利和小己,刚愎自用,听不得逆耳忠言,不择手段,将别人灭之而后快!让人叹息。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90154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