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繇(151年---230年),字元常,豫州颍川长社(今河南长葛)人,工于书法,尤精于隶、楷。和大书法家胡昭并称“胡肥钟瘦”,与晋王羲之并称“钟王”。
相传钟繇自幼热爱书法,天天临摹大书法家的字帖,除了在纸上写字以外,还在自己家里的地坪上、墙壁上、树干上练,每天晚上睡觉的时候,他仍以手指代笔,在被子上练习书法,时间久了,改的被子竟然划出了几个大窟窿。他的母亲为了钟繇能好好练习写字,在被子上补上一块羊皮,结果羊皮又被他划破了。经过刻苦的练习,八岁的时候,钟繇的书法已经在当地非常有名气。
十岁那年,他随叔叔到京城洛阳,当时洛阳有座天宁寺,寺院门口的牌匾是大书法家蔡邕写的,因为风雨腐蚀,“寺”字下半部的“寸”字没有了,当时的皇帝就张贴皇榜道:“天宁寺题字,国之墨宝,寺字缺寸,有损全貌,今榜告天下,有人写如原状者重赏千金。”钟繇看到榜文,心里痒痒的,就对叔叔说要去报名,他叔叔说:“这可不是闹着玩的,这是皇榜,如果补写不好,是要杀头的”。钟繇拗不过叔叔,怏怏的离开了天宁寺。
回到家里后,钟繇翻来覆去睡不着,便在被窝里划写“寸”字,第二天清晨,他写了一个大大的寸字,藏在衣袖筒里,肚子到天宁寺,将那张皇榜揭了。寺院住持见了,厉声呵斥道:“三尺小儿,这能是闹着玩的!”钟繇不慌不忙的回答:“榜文不是叫补字么?我正是来补字的。”道主瞧了他一眼,摇摇头说:“你能补写这个字?”钟繇说:“我的老师八岁就写字贴,我还长他两岁呢。”道主也是个书法家,听他说得有理,就叫人搬来梯子,备上纸、笔、浆糊,让小钟繇登高补字。钟繇登上高处,去除袖筒里的寸字看了看,刷刷几笔,一个诺大的寸字与原来的那个土字珠联璧合浑然一体。当时游客很多,围观的人前挤后拥,其中有不少是著名的书法家。大家看了,莫不啧啧称赞。道主也默默赞叹:“自古英雄出少年,这话不错啊。”钟繇写罢从梯上下来,道主恭贺说:“这奖赏,你是拿定了。”钟繇说:“赏钱我不要,送给寺院吧。”从此,钟繇的字誉京城。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90154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