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文故事 > >壮士忧国不谋身——军医朱崑珍事略
壮士忧国不谋身——军医朱崑珍事略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6/11/17 9:49:00 来源:洛阳市旅游局 点击次数:

    军医一计降敌酋
    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九月,左宗棠进驻安定(今甘肃定西),派刘锦棠部攻打马化龙老巢金积堡(今宁夏吴忠金积镇),派傅先宗、杨世俊、徐文秀部攻占马占鳌老巢太子寺。
    次年正月,马占鳌叛军与湘军在太子寺举行决战,湘军大败,傅先宗、徐文秀等17位大将阵亡,杨世俊率残部退往高家集,马占鳌亲自带兵围攻高家集。
    这是一个并不大的集镇,城防不太坚固,加之弹药不足,守军人心惶惶。这时,朱崑珍献计,制造毒箭以迎敌。杨世俊听从其计,由他用特殊毒药炮制了一批毒箭。叛军进攻之时,毒箭齐发,马占鳌左臂中箭,疼痛难忍,只得停止进攻。
    这时,刘锦棠攻克马化龙老巢金积堡的消息传到敌营,马占鳌此时箭毒散发,生命垂危。杨世俊闻讯后,立即派人劝降,并送去解药。同时,应其所请,由朱崑珍率军医们为叛军伤者疗伤。马占鳌深为感动,决定投降。几日后,马占鳌自缚其臂,到安定大帅行辕向左宗棠投降,声称“自今而后,愚民竭诚尽忠,永不叛变”。至此,马占鳌之乱平定。
    杨世俊将朱崑珍之功禀报给左宗棠,左宗棠奏报朝廷,朱崑珍成为太医院遣随营医官。当时,湘军的军医有两类,一类是太医院派的随营医官,属于官员;另一类是湘军招募的军医,属于技术兵。这样,朱崑珍开始了医官生涯。
    神医魂归万安山
    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七月,湘军攻克肃州(今甘肃酒泉),杨世俊阵亡,余部归属刘锦棠。白彦虎叛军在陕甘无法立足,逃入新疆,与阿古柏军合流。至次年初,陕甘叛乱全部平定,刘锦棠部驻守西宁。朱崑珍获准,回洛阳省亲。
    刚回洛阳三天,朱崑珍接到刘锦棠的急信,要求其立即骑马到兰州。原来,左宗棠受命为督办新疆军务的钦差大臣,刘锦棠担任总理西征大军的营务事宜,准备收复新疆。但是,在从西宁弛往兰州途中,刘锦棠因过急而落马,左腿骨折。朱崑珍到达兰州,彻底治愈其疾。至此,军中称朱崑珍为神医。朝廷任命朱崑珍为随营病院诊察长,即西征大军最高医官,这是正五品军队文官之职。
    西征大军收复新疆后,朝廷任命刘锦棠为新疆巡抚,并在重要城市驻军。朱崑珍则奔波于新疆各地,为驻军和各族民众治伤疗疾,一直未回洛阳。光绪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56岁的朱崑珍病逝于吐鲁番军营。
    朱崑珍的家庭情况如何呢?民国大儒高祐写的《朱崑珍墓碣铭》记载得很清楚。他早年丧母,娶妻魏氏,魏氏有贤德,对朱父甚孝。朱崑珍从军不久,魏氏生下一子,名朱玉良。而朱家只有“田一亩,破瓦屋两间而已”。魏氏一人操持家务,为朱父养老送终,将幼子养大成人,并请名师教之。朱崑珍为官清廉,还经常用自己的薪俸买药施舍。朱玉良年长后,曾到新疆去看过父亲一次。父亲去世后,朱玉良再到新疆,扶榇(chèn)东归,葬于万安山北麓。《朱崑珍墓碣铭》曰:“走万里路,无数亩田。忧国献身,遂老于番。仰事俯畜,孺人之贤。”赞美了朱崑珍的爱国之举和魏氏奉老爱幼的高尚品德。

(作者:郑贞富 责任编辑:12301-3)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相关旅游资讯
景区推荐
推荐景区
最新热门资讯
旅游攻略
美图欣赏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90154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