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到一个国家、地区,小至一个企业、家庭,其治理方式都不尽相同。而治理核心是相同的,那就是文化。由民俗凝聚起来的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和聚合体的命脉。至于哪种文化更好,更有生命力,《智囊》中的这个故事,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发。
姜太公从封地齐国回来向周公旦述职。齐国在新的国君(姜太公)治理下,在很短的时间内便国泰民安。政绩摆在那儿,周公旦很谦虚地向姜太公讨教:“您用的是啥法子呢?”
姜太公说得很直接:“尊贤而尚功。”意思是尊重贤能人才,崇尚建功立业。周公旦思忖了一会儿,说:“后世必有篡弑之臣啊。”周公旦担心的是,太注重功利,忽视人文礼仪,会导致臣子权重,百姓言轻,后果很严重。所以他很直接地做了一个大胆的预测。
姜太公听了笑笑,往前探了探身子,反问道:“那您的鲁国是咋治理的呢?”周公旦也很坦诚:“尊贤而尚亲。”意思是尊重贤能人才,厚待王族的亲属。
姜太公想了想,说:“王族将会越来越弱啊。”姜太公是说,维护王族利益,无疑是想削弱或抑制大臣的权力,而削弱或抑制大臣的权力,又怎么体现尊重贤能人才呢?如果不能人尽其才,民尽其用,没有新鲜血液补进,王族凭什么来延续国家的治理呢?国家不就一代不如一代了吗?
齐、鲁治国理念乃一字之差,但导向不同。数百年后,齐国果真应了周公旦的预测,被田氏(田和)篡位;鲁国也应了姜太公的预测,王族微弱,大权旁落“三桓”(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之手。
“尊贤而尚功”“尊贤而尚亲”,实则是治理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价值观有个重要作用就是导向。齐国与鲁国数百年后的结局,虽然不幸被两位大师预测到了,可二人谁也没有预先想出办法,来避免这种结局出现。
那么问题出来了,到底有没有保证齐、鲁长盛不衰的法子呢?答案是有的。
一是齐、鲁的王子王孙们,如果能时刻谨慎治国,小心行事,凡事以身作则,结局或许会好。二是无论“尚功”“尚亲”,都要关照百姓,在以民俗为基础的文化里提炼核心价值观,使其发挥弘扬正能量、引导百姓、凝聚人心的作用。三是把握一个字——“变”。这个“变”,不是孔子所说的“变齐(非齐)”“变鲁(非鲁)”,而是颠倒过来——“齐变”“鲁变”,顺势顺时变化。
“人之寿夭在元气,国之长短在风俗。”风俗凝聚成的健康文化,乃是保证一个国家长治久安之策。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90154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