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文故事 > >空中芭蕾—民间舞蹈“肘阁”
空中芭蕾—民间舞蹈“肘阁”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6/11/9 9:30:33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肘阁”,又叫举阁,是一种民间大型造型舞蹈。肘阁已有近千年的历史,曾广泛流传于河南各地,豫东称为“肘阁”,豫北称为“托装”“抬装”“背装”,豫西称为“扮故事儿”“垛”“台”等。旧时,和肘阁同时流行的民间造型舞蹈还有抬阁。民间所说的“阁”是一种楼房,其特点是四周设隔扇或栏杆回廊,供人们游玩时远眺、休息,也作藏书和供佛之用。肘阁就是在肩部肘起“阁楼”的意思。
    据通许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档案员陈维介绍,肘阁舞蹈与民间的祭神活动有关。肘阁是典型的道具性舞蹈,震撼人心的演出场面声势壮观、热情奔放,是极具开封特色的民间艺术。通许县的肘阁常常在每年春节、元宵节、二月二、三月的城隍庙会进行表演。陈维说,肘阁、抬阁的演出形式、内容基本相同,不同的是,抬阁是由众人抬起来走动,场面、声势更加壮观。肘阁、抬阁演出的剧目大都是群众喜闻乐见、非常熟悉且有一定影响的剧目片断,如《铡美案》《五凤岭》《樊梨花归唐》等。肘阁、抬阁曾流传于通许县朱砂镇李道岗村,后来流传于邸阁镇东街。
    “肘阁、抬阁是起源于宗教信仰的民间大型舞蹈。据邸阁镇高培轩老先生讲,肘阁在明朝就有了。他听祖父讲,肘阁是根据庙里的塑像、煞神手托小神童演变来的。”陈维说。据南宋周密《武林旧事》和吴自牧《梦粱录》等记载,宋代节日期间在街上演出的民间舞蹈队名目繁多,其中有《旱船》《扑蝴蝶》《村田乐》《耍和尚》等。南宋时,耐得翁《都城纪胜》载:“肉傀儡,以小儿后生辈为之。”就是小儿在大人托举下表演技艺。从这些记载来看,北宋时的开封、南宋的杭州就有肘阁舞的迹象,从其活动的时间、形式、内容来看,都与现在的肘阁相似。肘阁舞总是在每年春节、二月二、三月的城隍庙会表演。由于肘阁源于庙里的塑像,所以敬的是城隍爷,每次演出前都有先到城隍庙里祭拜后再表演。
    演出前一天,几个会首要牵着一头活猪,猪脖子上挂个小牌,写着“神猪”二字,到城隍庙里去“领牲”,即表示抬阁、肘阁会首共同“喂养”一头大肥猪,让城隍爷先享用,回来后再杀了分给参加演出的人,吃了有力气。“领牲”、祭祀后,就准备各样器具、戏装,以便次日一早演出。农历三月十八一早,由会首领着到城隍庙里祭拜、降香,接着给城隍爷演“降香舞”:有拿香纸的,有拿香的,有托香盘的,以示对城隍爷的敬仰,并祈福保平安。当时流传下来一句顺口溜:“玩玩肘阁,儿女登科;肘阁不玩,吃喝都难。”从这句话可看出肘阁对当地群众生活的影响。
    目前,通许县存在两支肘阁队,一支在邸阁镇,一支在朱砂镇李道岗村。陈维告诉记者,古时邸阁镇并没有肘阁、抬阁舞蹈,这是从外面传入的,具体时间因年代久远已无法考证。据老会首高好信讲,他祖父的祖父就是玩肘阁的,现在至少有五辈了。以前邸阁镇只有四班民间花玩:南阁村的高跷、北阁村的狮子、西阁村的龙灯、东阁村(现邸阁镇东街村)的武术班。这四班民间玩会分成两道会,两道会的会首就主持这些班子演出,还要看谁请的班子演得好。有一年,一个道会请的戏班子被另一个道会请的戏班子对败了,对败的道会不甘示弱,就请来了抬阁。另一个道会也较上了劲,请来了抬阁和肘阁,双方在邸阁庙会上竞赛起来,看谁演得好。那年的庙会异常热闹。
    “那年庙会结束以后,东阁的村民觉得抬阁和肘阁又高又好看,比戏还好看,于是就学起抬阁和肘阁。”陈维说。当时,东阁会武术的多,老少爷们都会几招,他们就选举有威望的人为会首,大家捐钱捐粮用于置办道具,并在通许县李道岗村(李道岗当时有肘阁班子)请了一个姓谢的师傅传授技艺。就这样,抬阁、肘阁就在邸阁镇流传下来了。1938年,由于黄河决口及日本侵略军占领通许,生灵涂炭,加上道具被黄河泥沙掩埋,抬阁失传。现在传承下来的只有肘阁。
    陈维介绍,肘阁是一个壮汉把小孩举在肩上,壮汉内穿“铁坎子”,外罩戏装。小孩站在杈上,扮成生、旦、净、丑等角色,扮演戏中的人物,以表演传统戏曲节目为主。因为肘阁是祭神仙的,在阁上的孩子会受到神灵的保佑,不仅可以消灾免祸,长大成人后还可以降福添寿。凡是上阁的童男童女长相都要漂亮,让不漂亮的孩子上阁,神仙会不高兴的。因此,旧时邸阁镇一带说媒、相亲时,都先问这个孩子以前上过阁没有。当时有首民谣:“女孩上过装,婆家不用相;男孩上过装,媳妇随便相。”肘阁队少的十四五人,多的二十六七人,各肘起1个或3个小孩,踏着鼓点向前走动。其走动有“一字形”“走圆场”“八字形”“剪子股”等,由打击乐器伴奏,有鼓、锣、镲、铙四大件,响起来铿锵有力,或如万马奔腾,或如雷击长空,振奋人心,那种浓烈的欢庆气氛,让人终生难忘。
    陈维说,邸阁有名气的老会首是高好信(1923年~2005年),他祖辈以务农为生。高家几代人都爱玩肘阁,高好信自幼跟其父高有松学艺,1岁时就能上抬阁、肘阁,先开始是坐杈,后玩站杈。10岁时,高好信比一般小孩高出半头,别人肘不动他了,就由他父亲高有松肘。15岁时,高好信已长成半大的汉子,开始肘别人的孩子。高好信50岁时,对肘阁的道具作了重大改进,创造了新的造型艺术,如骗马阁、猴子翻筋斗等,他先后带出100多名徒弟,为这一民间舞蹈的传承和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
    肘阁舞蹈反映了中原古代农业社会的民俗现象,表达了劳动人民对真善美的追求,具有伦理、道德的教育意义,呈现出特有的乡土气息和质朴的艺术风格,深受群众喜爱。1979年至1982年,通许县文化馆对肘阁这一稀有的民间舞蹈进行了调查整理,拍摄照片、绘制部分图谱、记录部分鼓谱,编写了《通许县民间舞蹈集成·肘阁》油印本,并获得河南省二等奖。县文化馆已建立一部分艺术档案。1982年以来,通许县文化馆每年元宵节都邀请肘阁队到县城演出。随后,通许县肘阁队多次应邀参加开封菊花文化节等演出,为海内外来宾表演。2009年,通许县肘阁被开封市人民政府命名为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高有安、高有民、高本思被命名为开封市第一批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作者:王兰兰 责任编辑:笑宇)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相关旅游资讯
景区推荐
推荐景区
最新热门资讯
旅游攻略
美图欣赏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90154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