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宝玉”影射传国玉玺?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6/11/1 10:41:09 来源:洛阳市旅游局 点击次数:
和氏璧“重现江湖”,可是轰动性的大事件。很快秦王听说了此事,提出愿以秦国15座城池来换它,成语“价值连城”就是这么来的。
至此,和氏璧身价飙升,已成为一块“疯狂的石头”。对赵国来说,和氏璧更像一块烫手山芋。赵王不敢得罪强秦,只好派蔺相如将和氏璧送到秦国。蔺相如看出秦王没有诚意,便以撞碎玉璧相威胁,最终完璧归赵,秦王也无可奈何。
到了公元前228年,赵国为秦所灭,和氏璧还是到了秦国。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用它雕刻了一枚“天子玺”作为传国信物,相传这就是传国玉玺的最初版本。
2蓝田玉,传国玉玺的另一版本
曾经有人认为,和氏璧是一块圆形薄璧,并据此推断无法用它雕刻传国玉玺。
然而,明代学者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说,“璞中之玉,有纵横尺余无瑕玷者,古者帝王取以为玺,所谓连城之璧”。可见和氏璧的大小轻重,很可能与人们想象的不一致。也就是说,只要秦始皇喜欢,用它来雕刻传国玉玺不成问题。
那么,为何在两汉的史料记载中,传国玉玺摇身一变,成了用蓝田玉雕刻而成的呢?
以东汉班固所著《汉书》为例,其中记载:“玺皆玉,螭虎钮,凡六,其文亦殊,曰:皇帝行玺、皇帝之玺、皇帝信玺、天子行玺、天子之玺、天子信玺。外有大蓝田玉玺曰:受(一说昊)天之命,皇帝寿昌。皆以武都紫泥封之。”
要知道,班固是汉明帝身边的重臣,长住洛阳修史,有机会接触大量的皇家藏书。他在《汉书》中的记载,可信度是很高的。
两汉之后,到了魏晋,关于和氏璧版本传国玉玺的记载多了起来,如西晋陈寿著《三国志》,就称传国玉玺由和氏璧所刻。元末明初,罗贯中著《三国演义》,也沿袭了这一说法。
考虑到秦始皇南巡时,曾将和氏璧版本的传国玉玺抛入洞庭湖,直到8年后才失而复得,有学者推测,其间他又以蓝田玉重新雕刻了一枚,两汉时使用的就是蓝田玉版本传国玉玺。
再往后,两枚玉玺曾同时存在,如北齐的传国玉玺,据记载就是两个版本。
唐代李百药所撰的《北齐书》称“(北齐开国皇帝)文宣以玺告于太庙。此玺即秦所制,方四寸,上纽交盘龙。其文曰:受命于天,既寿永昌”,这里记载的是和氏璧版本传国玉玺。
元代马端临在《文献通考》中则记载了蓝田玉版本传国玉玺:“北齐制,天子六玺,并依旧式……又有传国玺,白玉为之,方四寸,螭兽纽,上交盘螭,隐起鸟篆书,文曰:受天之命,皇帝寿昌。”
(作者:张广英 责任编辑:12301-3)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