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国家,方式各异,有简有繁,而其核心是什么呢?《智囊》中周公的故事,似乎给出了答案。
周武王姬发灭了商纣,建立了西周王朝。那时的人都朴实,最好的东西要拿出来论功行赏。什么好东西呢?土地。土地是“万物育焉”的生存根本,拥有土地既是财富象征,又是权力符号。周武王将山东境内最好的两块地,一块(营丘)分封给了姜太公,是为齐国;一块(曲阜)分封给了周公旦,是为鲁国。
周武王积劳成疾,建国几年后就去世了。十几岁的儿子姬诵(周成王)继位。幼君不堪理政,周公旦便挑起了摄政的重担,分封的鲁国也不能去打理,只好让自己的长子伯禽当国君了。
姜太公到了齐国5个月,就来向周公旦述职。周公旦感到很奇怪,嘴上问:“怎么这么快呢?”其实心里嘀咕,一个国家的治理,哪能“短平快”见效呢?
姜太公说:“我简化了君臣上下的礼仪,又不改变其原有的风俗习惯,所以事半功倍。”齐国制度原始,风俗粗陋,远比不上中原文化先进。姜太公是在做“减法”,政局很快稳定了。
周公旦的长子伯禽到了鲁国,一去杳无音信。周公旦左等不来右等不到。过了三年,伯禽终于来向父亲述职了。周公旦面露愠色问:“怎么才来啊!”
伯禽答:“我在鲁国进行了一个‘三年改革开化’运动,摒弃了原有的礼俗,进行了周礼移植改造,比如父母去世要服丧(穿孝服)三年的制度,我监督完成后才来述职的啊。”伯禽是在做“加法”。
周公旦一听就急了,点着伯禽鼻子说:“你这么做,恐怕鲁国将来要划归齐国领导了吧?”
伯禽一头雾水,问:“何以见得?”周公旦叹口气,说:“国家治理,如果繁琐而不简要,严肃而不平易,老百姓就会与你(国君)隔心隔肺。”这段话,肯定了姜太公根据国情、因地制宜的做法。伯禽问:“那该咋办?”
周公旦说:“这还不明白吗?只要你的管理措施能化繁为简、平易亲民,百姓才服气,才会获得拥护,要知道舟行于水,亦覆于水的道理啊。”
“载舟覆舟”之说,是“民本思想”的画面感比喻。“民本思想”,是亘古不变的治国核心。如何对待百姓,成了一个国家治理好坏的晴雨表,其最终显示的是民强则国强,民弱则国弱。
大到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小至一个企业、一个家庭,其治理方式都不尽相同,而治理核心是相同的,那就是文化。
有关时光旅行的故事,总能引发人们津…[详情]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90154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