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昌名吃“于楼火烧”背后的那些故事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6/10/28 10:52:38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火烧作为一种传统主食,因外焦里嫩,且比面包、饼干更解饥而被人们喜爱。于楼村就流传着一门打火烧的传统手艺,有关它的传说也被火烧师傅代代相传。经过于楼村第一代葡农近30年的摸索和培育,于楼葡萄远近闻名。每当葡萄成熟时,一些外地商户便会组团前来购买,乡亲们对未来的发展充满希望。
于楼火烧师傅的足迹遍布半个中国
在许昌甚至整个河南,不少老百姓都喜欢吃火烧,有时候出门也要带一些在路上吃。它比面包、饼干更解饥,且做工精细、外焦里嫩,因此深受人们喜爱。于楼村就流传着一门传统手艺——打火烧。
“于楼火烧历史悠久。于楼是火烧的发源地,现在不少地方的火烧师傅都是于楼火烧的传承人。”53岁的于楼村党支部书记于海付说,他的父亲就是一位火烧师傅。父亲曾经告诉他,清代,于楼的火烧师傅为了生计,挑着火炉和面案外出打火烧,足迹遍布整个河南省,甚至半个中国,因此教出了不少徒弟。
“火烧不能进入开封,这是父亲告诉我的一段小故事。”于海付说,相传清代末年,有个于楼的火烧师傅来到开封,在当时一条比较繁华的街上开了一家火烧铺。有次不小心,他的铺子引发大火,把整条街都烧了。当地人认为“火烧”这两个字不吉利,因此留下了不许在开封卖火烧的规矩。在开封,与火烧相似的食物被称为烧饼。
“我曾跟父亲学习打火烧,年轻时自己起过炉,在郑州卖过火烧。”于海付说,于楼的传统火烧也被叫作“起线火烧”,正面能看到一圈圈的线条。正宗的于楼火烧外焦里嫩、表皮焦黄,不见一点儿白色。用河南本地精细面做出来的火烧最好吃,而且和面有一定的技巧。“面砰砰不中,面啪啪将莫差(音,差不多的意思)。”这句俗语就是说,和好的面用手拍一拍,当听到“啪啪”响时才算和好。
据于海付介绍,火烧的做法是将一块面团拉长、压平、抹上油等,再将面团卷起来用手压扁,收边做成圆匾形的火烧坯,然后放在鏊子上进行加工。火烧是用火烧出来的,烧是一种最原始的烹饪方式。也正是这种传统的烹饪方式,让火烧流传至今。
于楼的火烧师傅会用擀面杖敲《得胜歌》
今年52岁的李国军是于楼村人,和妻子陈广菊在市区望田路与毓秀路交叉口经营一家火烧铺。他十几岁就跟着父亲学打火烧,是目前为数不多的正统于楼火烧传承人。采访当日,记者在该火烧铺见到了他。他正用擀面杖在面案上敲出轻快的节奏,像一支曲子。李师傅告诉记者,他敲的曲子名叫《得胜歌》,是从他父亲那里学来的。敲这个曲子一是告诉附近的人们火烧铺营业了,用来招揽客人;二是有提神醒脑的作用。
“《得胜歌》只有于楼的火烧师傅会敲,是代代相传的。它节奏欢快,有得胜归来的意思。”李国军说,他父亲给他讲过一段传说,是他父亲的师爷传下来的。这段传说与曹操有关,既有火烧名字的由来,又有用擀面杖敲《得胜歌》的原因,但真实性无从考证。
相传,东汉末年,曹操有次打了败仗,部队丢盔弃甲一路逃亡,把粮食和炊具都扔在逃亡的路上。一日,曹操让火头军给他做饭,可火头军只剩下藏在怀里的一点儿发面。于是火头军把护心镜支在三块石头上当作鏊子,把发面揉扁放在护心镜上烙、烤,做成了一个面饼。曹操吃后赞不绝口,问火头军这种食物叫什么名字。火头军看到还在火里烧的护心镜,灵机一动说叫“火烧”。火烧因此得名。后来曹操让火头军不断改良火烧,因此现在的火烧制作要经历揉、搓、烙、烤、烘等程序。
一次曹操打胜仗后,全军士气高涨,纷纷奔走庆祝。火头军因要给大家做饭无法参与,只好用擀面杖敲出欢快的节奏以表达内心的情绪。慢慢地,这种节奏流传了下来,被称作《得胜歌》。
“虽然这些只是传说,但可以说明于楼‘起线火烧’历史悠久,是一门代代相传的手艺。”李国军说,他的孩子从事其他行业,没有继承打火烧这门手艺。他早些年还带过几个徒弟,近几年已经没有人学了。他希望这门手艺传承下去。
(作者:许昌市旅游局 责任编辑:笑宇)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