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乡孟庄遗址仰韶文化房基及复原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6/10/14 11:03:26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新乡有着八千年的悠久历史,距今六千年左右的仰韶文化时期,黄河流域的气候及生态环境和现在长江流域较为相似,处于温暖湿润的气候阶段。当时的气温较现在应高出2℃~3℃,降雨量充沛,古卫河、水量较大。
那时候新乡地区河流、坑塘较多,有茂密的森林、浓郁的灌木丛和大片草地,是最佳宜居之地。在这样优越的环境下,新乡的先民脱离了野栖穴居、人兽共处的洪荒时代,迁移平原过着定居生活,并率先在中原地区修建地面建筑,最早使用土坯建筑材料,其先进的建筑材料和建筑技术,领先于中原地区。那么当时所住的房子是什么样子,房屋建筑结构和建造方法又是怎样的呢?不妨让我们走入新乡五千年前的建筑,领略新乡远古建筑的辉煌文明。
居住,是人类最重要的生存需要之一。目前新乡最早的房屋建筑是孟庄遗址发现的仰韶文化时期(距今五千多年)的房屋。从发现的12座房基情况看,其皆为地面上建筑,完全摆脱了穴居、半穴居较为恶劣的居住条件。这些建筑除个别为圆形外,其余为方形连间房子,房基均为东西向,门朝东(这与远古崇拜太阳有关)。
房屋的建造方法如下:仰韶文化时期的房基主要是方形房基,先铺平地面,再垫上一层黄土,黄土之上垫红烧土块,有的经过夯打,然后筑墙。筑墙的方法,一种是在房基的周围立以密集的小木桩作为骨架,再用草拌泥堆砌而成。另一种是用土坯垒砌成墙(孟庄遗址是原始社会最早使用土坯这种先进建筑材料的聚落)。从墙壁抹的白灰来看(有的抹红色颜料),是把墙和屋顶盖好后,再做居住面。
居住面的做法,先在黄土层上涂一薄层草拌泥,再涂一层白灰,在涂白灰时,房中留一凹形坑做灶。值得注意的是ⅢF8房基,南北长6.40米,东西宽4.06米,北隔墙中间有一通道。居住面可分三层,最下层为纯黄土,中层由红烧土块铺垫而成,上层先抹一层草拌泥,其上又涂抹一层光滑平整的白灰。该房墙壁为土坯砌成,其室内墙壁制作十分讲究,墙壁上先涂抹白灰一层,再涂红色涂料(系红石粉),这不是一般的居室,应是共工部落议事、祭祀、占卜的场所。在同时期仰韶文化遗存中这是首次发现。从居住面的建构及墙壁上白灰、红石粉的装饰看,又是我们现代居室装修的始祖。
典型房基, ⅡT259F2,平面呈近圆形,东南——西北走向,南北长2.50米,东西宽1.30米。门道呈长方形,西北——东南走向,北窄南宽,长1.70米,宽0.60米~1米。ⅡT259F2为地面式建筑,居住面内有许多陶片,表层平整、光滑且坚硬。居住面分三层,厚约0.30米,其中上层厚0.04米,土色黄灰,土质坚硬,是用碎陶片和黄灰土夯砸而成;中层厚0.10米~0.15米,为纯土,浅黄色,土质坚硬;下层厚0.20米,土色灰白,土质较硬,内含有料礓石块和仰韶晚期的泥质灰陶片。
从孟庄遗址仰韶文化房基来看,地面成排连间房子的出现,表明家庭经济生活改变,意味着以血缘为纽带的聚落形式的改变,似乎表明母系氏族社会已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同时表明异性成年人开始具有独占同居的性质,男女婚姻关系保持着相对的稳定性,并且趋向持久性,社会中小家庭形式的萌芽已破土而生。
(作者: 责任编辑:12301-3)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