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以月圆为标志,是寄寓着中华儿女阖家团圆梦想的节日。事实上,正是在北宋时期,中秋节开始作为正式的节日登上历史舞台,并最先在东京盛行开来,随后风靡全国。可以说,中秋节与古城开封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有着许多不得不说的传说故事……
中秋节起源于北宋东京
与我国其他传统节日一样,中秋节也是慢慢约定俗成的。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拜月的礼制,《周礼》中已有“中秋”一词的记载。后来贵族和文人学士也仿效起来,在中秋时节,对着天上又圆又亮的一轮皓月,观赏祭拜、寄托情怀,这种习俗后来流传到了民间。
9月14日,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副教授、民俗学博士彭恒礼在接受采访时告诉记者,“中秋”一词最早的含义有两个:一是指农历八月,秋季包括农历七月、八月、九月,八月正好位于秋季之中;二是指农历八月十五,正好是秋季过半的时候,故名中秋。宋之前的中秋主要指的是前一个意思,宋以后才逐渐形成八月十五中秋节。
中秋节的起源很多,但是明文规定中秋节为节日是在北宋太宗年间。当时,宋太宗赵光义在京城东京正式定八月十五为中秋节,取意于三秋的正中,届时万民同庆,举国同喜。彭恒礼说,中秋节成为正式的节日,和北宋在京城东京举行的科举考试有关。当时,北宋非常重视开科取士,3年一次的秋闱大比恰好安排在八月举行。于是,佳节和桂冠结合在一起,人们就把应试高中者誉为月中折桂之人;每到中秋,就要隆重庆贺。《宋史·太宗纪》中说:“以八月十五为中秋节。”从此,中秋节开始作为正式的节日,最先在京城盛行开来,其后风靡全国。至明清时,中秋节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
人们常用“花好月圆”这个成语形容中秋佳节,寓意美好和团圆。很多人都以为“花好月圆”中的“花”指的是牡丹花,但事实并非如此。对于中秋节颇有研究的花好月圆酒店董事长王月飞告诉记者,“花好月圆”源于《行香子》这首宋词,作者是晁端礼。这首词写道:“别恨绵绵。屈指三年。再相逢、情分依然。君初霜鬓,我已华颠。况其间有,多少恨,不堪言。小庭幽槛,菊蕊阑斑。近清宵、月已婵娟。莫思身外,且斗樽前。愿花长好,人长健,月长圆。”这首词中的“月”指的便是中秋之月,而词中的“菊蕊阑斑”也证明“花好月圆”的“花”指的是菊花。
今年3月4日晚,在央视一套播出的《中国诗词大会》第四期节目中“中秋节在北宋成为正式节日”还被作为一道考校场上选手的重要试题。而中秋节起源于北宋东京这一结论也得到点评嘉宾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郦波以及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立群等人的认可。
中秋文化扎根开封
彭恒礼认为,东京(今开封)作为北宋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中秋习俗在当时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后来的中秋文化也是在此基础上不断深化与发展的,在传承宋文化精髓的同时不断创新与完善。
北宋时,中秋节京城有许多习俗。彭恒礼介绍说,《东京梦华录》对当时京城的中秋节作了生动详尽的描述,“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弦重鼎沸,近内延居民,深夜逢闻笙芋之声,宛如云外。闾里儿童,连宵嬉戏;夜市骈阗,至于通晓”。当时的东京城,中秋之夜,月亮一升起来,人们爬山登楼争睹明月,然后家家户户开始拜月,供品以月饼为主,还有瓜果等。东京人不论穷富老幼,都要焚香拜月,说出心愿,祈求月神的保佑。由于嫦娥以美貌著称,故少女拜月,穿着上“皆以成人之服饰之”,希望“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拜月后,人们开始吃月饼、赏月。对开封饮食文化颇为了解的王月飞告诉记者,《燕京岁时记·月饼》曾提到,“至供月饼,到处皆有,大者尺余,上绘月宫蟾蜍之形,有拜祭事毕而食者”,这就证明宋代中秋节有吃月饼的习俗,并一直沿袭至今。当时,北宋皇宫里吃的是宫饼,民间吃的是小饼、月团,这些特制的饼类又被称为“荷叶”“金花”“芙蓉”等,制作方法非常精巧,是月饼的前身。北宋大文豪苏东坡有诗曰:“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酥是油酥,饴就是糖,味道甜脆香美。后来,人们制作月饼不仅讲究味道,而且还设计了各种各样与月宫传说有关的图案。饼面上的图案,起初先画在纸上,再粘贴在饼面上,后来则直接用模子压制。
中秋习俗 至今传承
民俗学家陈雨门曾在他的文章《汴京节令摭陈》中记载了清末民国初年开封人过中秋节的情景:从农历七月十五起,开封著名的“稻香村”“野荸荠”“五美”“五福”“包耀记”“晋阳豫”等糕点店及南货店,已将各色月饼提前出售。店家将重5公斤如磨盘大的月饼作为样品,置于铺面柜台的正中,用以招徕顾客。每到中秋节这一天,商贾停业、百工休假,官吏市民衣冠贺节,家家改善生活。街市除出售各种水果外,照例有鲜毛豆角上市,价格昂贵于平时数倍。此品相传为拜月时专为月宫玉兔所设的供品,缺此则大不敬。入夜,当月亮初升,家家院内设一小桌,上陈苹果、柿子、石榴、枣、梨,必须五种,称之为“五色果供”;中置储藏多日的西瓜一个,瓜前竖立一个月饼,两旁各摆熟毛豆角一盘。
王月飞说,直到新中国成立前夕,中秋节开封人拜月的习俗还是沿袭清代旧例,没有太大的变化。由于月亮属阴,拜月多由家中年老的女主人主祭,妇女儿童先拜月。开封素有“男不圆月,女不祭灶”的俗谚。主妇焚香焚纸马,叩首拜祭,常常等月亮升至中天才散。新中国成立后,拜月的仪式逐渐消失,但中秋节全家团圆、共赏明月、同吃月饼的习俗却始终传承下来。近年来,每年中秋节,在花好月圆酒店订团圆家宴的市民也有不少。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市民更倾向于到酒店吃中秋团圆饭,但是中秋节开封人合家欢聚、品尝月饼的传统却一直在延续着。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90154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