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奔月”传说源于上古时期的开封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6/9/14 8:59:09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中秋,是上古时期华夏先民创建的气候、时节,在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按照太极四象文化,我国一年有春、夏、秋、冬四季之说,而秋季有孟秋、仲秋、季秋3个月。仲秋之时昼夜等长,民间称为“中秋”“秋夕”“八月节”“月夕”“月节”等。北宋时期的开封,中秋节已固定为节日,每年农历八月十五夜都要举行祭月仪式。当晚,满城居民不论贫富老少,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说出心愿,祈求月亮神的保佑。
“中秋”一词,在西周政治家姬公旦《周礼·礼记·月令》中有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夕月”就是中秋暮时祭拜月亮女神,即“祭月”。三国时期著名史学家韦昭注释《国语·周语上》认为:“礼,天子搢大圭、执镇圭,缫藉五采五就,以春分朝日,秋分夕月,拜日于东门之外,然则夕月在西门之外也。”这说明,早在西周时期,就有秋分时节在西门之外祭月、拜月的文化传承了。
可是,中秋时节为何要祭祀月亮?月亮有何人文内涵?祭祀月亮为何要在西门外?这就要从我国上古华夏人文历史说起。
一
“嫦娥奔月”,是华夏民族自古流传与中秋、月神相关的美丽传说。虽然民间关于“中秋拜月”的传说和风俗很多,但多以“嫦娥奔月”为原型,经过加工而传承后世。那么,上古时期真的有嫦娥吗?嫦娥文化形成于何时何地呢?
嫦娥,作为华夏民族神话传说中掌管月亮的人,在民间有多种称呼,如昌意、常仪、常羲、皇娥、恒娥等,并传承于人文始祖伏羲、女娲文化。
华夏人文始祖伏羲、女娲在开封创建了皇都“陈”和八卦、方位季节文化,是中国最早历法的表现形式。据元代僧人念常编集《佛祖历代通载》记载:“太昊伏羲氏木德都陈留在位。一百一十年。始画八卦。”明初著名儒学大师赵撝谦《六书本义》中记载:“伏羲氏龙马负之出于荥河,八卦所由以画也。”“荥河”,是自郑州荥阳“荥泽”流往开封的“荥水”,也称“郑水”“管水”。战国魏国编撰的《穆天子传》中记载:“甲寅,天子浮于荥水,乃奏《广乐》是也。”北宋地理总志《太平寰宇记·卷九》记载,郑水“又东北分为二水,一水东北流注入黄雀沟,即今之黄池”。封丘黄池的东南部,为伏羲画河图的陈都,本是黄雀沟,即黄沟、汴河流经古陈留之地,陈留镇至今仍有河图庄地名为凭。
伏羲在八卦、八方、八节、九宫、九州、九数文化中,首次为华夏民族创造了阴阳(天地、日月、夫妻、男女)、四象(青龙、朱雀、白虎、玄武)、四季(春、夏、秋、冬)节气和四方(东、西、南、北)、四维(东南、西南、西北、东北)、九(1~9)宫等人文概念,华夏先民从此有了母系氏族居住西方、阴仪、白虎、秋分、中秋、七(月)宫、月神、西陵等文化观念。
于是,华夏民族有了女娲居昆仑山西方、白虎、七(月)宫、梁(弇)州、墉城、西陵的创世实践和历史传承。中秋时节祭祀西(门)方月神的习俗,便是对伏羲文化存在的一种印证。
早在上古三皇时期,华夏先民就形成了观测日月运行、制定历法的天官部落,后称羲和、常仪。五帝时期,羲和也称重黎。据唐代著名史学家司马贞的《史记索隐》记载:“黄帝使羲和占日,常仪占月。”晋代著名文学家郭璞所注《山海经·大荒南经》也记载:“羲和盖天地之始生,主日月者也。”可见,羲和氏、重黎氏都是华夏先民在伏羲阴阳八卦文化形成后,观测日月运行规律,制定上古历法的氏族名称,且有“日月神”之誉。
古人认为,“羲”主阳,阳为日父、考父,象征着东方、太阳、父系;“和”主阴,阴为月母、妣母,象征着西方、月亮、母系。在先秦古籍《山海经》中,“和、黎”,即常羲,负责观测月亮,制定十二地支、十二个月等太阴历法,又被称为“女和月母”,是华夏民族早期的月神,因居住西方九宫的七(月)宫、九州的弇(梁)州之位,也称“月亮女神”“西王母”“西天圣女”等。
常羲本是以黄帝、嫘祖次子昌意氏族女系命名的部落。古典记载黄帝有25个儿子,其中长子为玄嚣,次子昌意为西陵氏嫘祖所生。清代《康熙字典》解释“常仪”之“常”:“兑为常,西方之神也。”在伏羲八卦中,“兑”卦在西方、白虎之位,为八个节气中的“秋分”,是女娲、西王母、月亮神居住地的象征。
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记》中指出:“黄帝居轩辕之丘,娶于西陵之女,谓之嫘祖氏。嫘祖为黄帝正妃,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嚣,是为青阳,青阳降居江水。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江水”为上古时期“四渎”之一,是流经昆仑山东部之水,古称“东为江”,后称鸿沟、获水、汴水等;“若水”之“若”,由战国庄周《庄子·秋水》中记载的北海神“若”而得名,为“四渎”中的济水、黑水。两水均发源于昆仑山西部。
黄帝与元妃嫘祖生育玄嚣、昌意之地,正在开封古大梁北部的“轩辕楼(丘)”。所以,唐代王鹳《广黄帝本记》、北宋张君房《云笈七签》、南宋无名氏《轩辕黄帝传》、元代赵道一《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均记载:“黄帝娶西陵氏于大梁,曰嫘祖,为元妃。生二子玄嚣、昌意。”说明“昌意”出生在开封有据可依。轩辕楼位于战国时期魏国国都大梁鸿沟(古江水、姜水)、济水(古若水、黑水)之间,至今全村村民仍以轩辕为姓,认为先祖自睢县西部的炎帝空桑之地迁徙而来。
西陵氏嫘祖次子常仪的“仪”字,东汉文字学家许慎《说文解字》解释“仪”:“度也。度、法制也。”“度、法制”,就是上古时期度量日月运行规律的“历法”。清代《康熙字典》解释“仪”:“两仪,天地也……由仪,万物之生,各得其宜也。又象也,法也。”“两仪”,除代表日月运行、历法制度之外,也具有伏羲八卦中日月、天地、父母、夫妻等阴阳文化内涵。
由于轩辕氏称帝于太极阴阳两仪的“中央”之地,故称中央帝;又由于中央帝居住太极五行的“黄、土”方位,又称黄帝,有“土德”。故唐代司马贞《史记索隐》记载,“轩辕氏有土德之瑞,土色黄,故称黄帝”。
“中央”之地,也称“地之中”“天地之中”“天地人之中”,是华夏人文祖山“昆仑”的同义词。汉代易学著作《河图括地象》认为,“昆仑者,地之中也”,“地中央曰昆仑”。本是开封北部黄帝、嫘祖成婚和昌意出生的土阜高台,在伏羲划分九州的“冀州”。故唐代房玄龄《晋书·天文志》明确指出:“冀州于古,尧之都也。舜分州为十二,冀州析置幽、并。其于天文,自胃七度至毕十一度,为大梁(开封),属冀州。”
唐代天文学家一行(张遂)运用土圭测量日影之法证实:开封古大梁,即浚仪岳台,为昆仑山“地之中”。所以,北宋史学家欧阳修《新五代史·卷五十八》记载:“公元724年,唐开元十二年,遣使天下候影,南距林邑,北距横野,中得浚仪之岳台,应南北弦,居地之中。”“浚仪之岳台”,就是黄帝出生的青丘和昌意出生的大梁,即昆仑山“地之中”,是黄帝、嫘祖次子昌意、常仪文化的发源地。
仪、羲、娥三字,古代同音。常仪、常羲,又名常娥、妲娥等。嫦娥是娵訾氏族女子,擅长占月,世袭昆仑山帝王的天官。黄帝、玄嚣裔孙帝喾,命娵訾氏居昆仑山西部,观测月亮升起后运行规律,制定太阴历法。又娶娵訾氏族女子嫦娥为次妃,生下长子帝挚。故唐代著名学者张守节《史记正义》引西晋皇甫谧《帝王世纪》记载,帝喾“次妃娵訾氏女,曰常仪,生帝挚也”。
昌意女系部落的常仪,是帝喾的妃子。据先秦古籍《山海经·大荒西经》记载:“有女子方浴月。帝俊妻常羲,生月十有二,此始浴之。”文中“帝俊”,即“帝喾”,因其出生于上古时期开封北部的“夋(浚)水”之滨,也称“帝夋”“帝俊”或“帝浚”。晋代史学家皇甫谧《帝王世纪》记载:“帝喾生而神异。自言其名曰夋。”
开封古称浚仪。浚仪之“浚”,最早由开封浚仪渠即浚(夋)水而来。宋代学者吴曾《能改斋漫录》认为:“昔卫之水有浚,浚之地有仪封人,掌仪地之封疆,郑人得而城焉,以为开封。”此处郑人的“启封”,在今开封朱仙镇古城之地。“仪地”“浚水”,即帝喾出生之地;帝喾次妃“常仪”之“仪”,春秋初期为郑国“仪邑”之“仪”。春秋中期为卫国所有,因卫大夫封地在“仪邑”,故以封邑“仪”为氏,称大夫仪或太叔仪。
二
常仪氏制定的十二个月历法,是华夏民族以月亮运行规律作为“阴历”的起始。
夏代大禹,为黄帝、昌意、颛顼裔孙。他在开封古陈留鸣条、苍梧山(今封丘黄陵岗平街),为舜帝下葬、守灵3年。明代《长垣县志》记载:“鸣条亭,舜崩处,陈留郡平邱县有鸣条亭。”后在开封南部的逢山、繁(范)台(今开封禹王台)称王建都,直到太康时期。宋代学者王应麟《通鉴地理通释》引战国时期赵国史书“世本言,夏后(王)居阳城,本在大梁之南,今陈留浚仪也”。唐初魏王李泰《括地志》也记载:“自禹至太康,与唐虞皆不易都。”就是说,自尧、舜到禹、太康,帝王建都均在大梁而没有大范围迁徙。
夏禹时期,乐正官后夔,即封伯居住在开封北部、封丘南部封父之地。后夔封伯之妻,因生活在开封北部玄(黑、济)水之滨而得名玄妻。据春秋时期史学家左丘明《左传·昭公二十八年》记载:“昔有仍氏生女,鬓黑而甚美,光可以鉴,名曰玄妻。乐正后夔取之,生伯封。”封伯去世后,把封父之地传给儿子伯封,夏启称王后建封父国。
夏王太康时期,因饮酒狩猎,不问国事,被想夺取夏王权力的有穷氏后羿趁机驱逐到河南太康,抑郁而亡。封父国伯封极力拥立太康之弟仲康为王,引起后羿的怨恨,一怒之下起兵征讨封父国,杀害伯封,占封父国,威逼仲康让出帝位。
后羿还贪图伯封母亲玄妻美色,威逼成亲。后羿原妻嫦娥嫉恶夫所为,自后羿“斟灌”(今封丘贯台)返回昆仑山西部娘家常仪氏居住地。玄妻为给儿子伯封报仇,暗中联系怀有不轨之心的丞相寒浞和善射者逢蒙,杀死了后羿。玄妻后嫁给了寒浞。由于玄妻也是常仪氏母系同族,一些史典中也称居住开封北部封父国的玄妻为姮娥、嫦娥,反映了玄妻为给儿子伯封报仇,联合寒浞、逢蒙杀掉后羿,改嫁寒浞的历史史实。
关于寒浞、逢蒙,山东寿光赵守祥、薛彦斌认为:“寒浞出于西部姜姓与夏后氏结盟的一支,原居今开封之蓬池,即蓬泽……寒浞出蓬氏之族。”寒浞因为非做歹,被逄伯陵氏族驱逐出逢国。南宋学者罗泌《路史·国名记甲》记载:“夏有逢蒙,《穆天子传》逢公其后也。地今开封逢池,一曰逢泽。”这说明寒浞、逢蒙与逢伯陵、伯封、玄妻均居住开封逢池、封父国一带。
玄妻改嫁寒浞后,为其生两子,当生第三子时,因大出血而死。故春秋左丘明《左传·襄公四年》记载:“浞因羿室(玄妻),生浇及豷。”夏王少康复国后,念玄妻儿子伯封对夏朝有舍生取义之功,让伯封之子在封父国旧地重新建国,统领封人,承继祖业。直到西周初期,封父国才被灭国,后人以封父、封为氏,称作“封人”。
对此,北宋史学家宋祁的《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封氏出自姜姓,炎帝裔孙钜为黄帝师,胙土命氏,至夏后氏之世,封父列为诸侯,其地汴州封父亭,即封父所都,至周失国,子孙为齐大夫,遂居渤海。”
春秋时期,周游列国的孔子在卫国“仪”邑走访时,有“仪封人请见”,就是居住“封父国”旧地的“仪”邑“封人”。今开封、封丘之“封”,均由此文化延续而来。
三
从黄帝、帝喾母系陈氏和昌意女系常仪等历史传承可知,华夏民族父系伏羲、母系女娲繁衍炎黄子孙,于上古时期的开封古陈留之陈地,也是太极阴阳“两仪”中央的开封岳台“天地之中”之地,更是华夏先民父系男性、母系女性氏族发源的昆仑山,即日月山、父母山、阴阳山、万祖山。
开封昆仑山西方白虎、中秋、西陵之位,在太极阴阳“两仪”的“阴”仪,是华夏母系氏族的最早居住地,也是月亮升起的方位,更是嫦娥回归常仪氏、月亮神居住的昆仑山西陵。此地古有“妣(母)城”,即邲城。据明代《河南总志》记载:“邲城在郑州东六里,《左传》晋荀林父帅师与楚子城于邲即此。”而开封昆仑山东方青龙、春分之位,在太极阴阳“两仪”中为“阳”仪,是父系氏族居住地,也是太阳升起的昆仑山东明方位,更是青龙氏伏羲等考父氏族居住的考城方位。据民国年间《考城县志·卷八》记载:“考城,古之葵丘也。”
昆仑山阴阳“两仪”,以开封为中心,相互对应,故开封古称仪邑。“仪”具有凤凰来仪,仪态优美的文化内涵,故称浚仪,古字为“鵔鸃”,是凤凰鸟类之一。
在历史现实中,常仪氏、月亮神居住在开封西部的郑州、中牟方位。三国魏时期,中牟有任城王台。此台为三层土台,最早是常仪氏测量月亮运行的象仪台。据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卷二十二》记载:“水出中牟县故城北,城有层台。按郭长公《世语》及干宝《晋记》并言:中牟县故魏任城王台下池中,有汉时铁锥,长六尺,入地三尺,头西南指不可动,至月朔自正,以为晋氏中兴之瑞。”“月朔自正”的任城王台铁锥,正是常仪氏嫦娥占月之地。
在道教文化中,嫦娥为月神,又称太阴星君,道教以月为阴之精,尊称为“月宫黄华素曜元精圣后太阴元君”,或称“月宫太阴皇君孝道明王”,作圣女神像。
“圣女”,也指母系始祖女娲。故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女部》记载,“女娲,古之圣女,化万物者也”。而中牟东北部,古有女娲居住的圣女渊、圣女陂。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记载,“流经中牟泽的浪荡渠水又东流而左会渊水,其水上承圣女陂,陂周二百余步,水无耗竭,湛然清满,而南流注于渠。渠水又东南而注大梁也”。南北朝时期史学家魏收《魏书·志七》也记载,开封古浚仪有“圣女渊,雉台”,位于中牟东北一带。
由此让我们产生三点感悟:
一是按照伏羲八卦文化原理,上古时期华夏先民的母系氏族大酋长女娲、西王母、常仪氏、嫦娥等,居住在开封昆仑山“天地之中”的西方之位。这里是月亮升起、阴精女神、九宫之七(月)宫、农历八月中秋、白虎、西陵所在之位,也是华夏民族母系氏族的最早发源地。
二是开封昆仑山西部,为太极阴阳两仪的“阴”仪,是西方月亮女神居住的月宫方位,也正是上古时期三皇五帝天官常仪氏嫦娥观测月亮运行规律,制定太阴历法,指导华夏先民劳作、生活、发展的象仪台,直到汉代仍有观测月亮运行规律的铁锥遗存为凭。
三是农历八月中秋节气,在历法中与西方月亮升起、华夏民族母系先祖女娲、西王母、常仪氏、嫦娥等居住的白虎、月宫、阴精同一方位。华夏民族每逢中秋佳节、敬奉月亮神文化的本质,是祭祀为中华民族产生、繁衍和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母系先祖,以不忘母系先祖孕生、养育和教化华夏子孙的历史功德。
可见,华夏民族中秋、拜月、“嫦娥奔月”传说源于上古时期的开封,是有历史文化作支撑的,值得深入发掘、传承和弘扬。
(作者:韩鹏 责任编辑:12301-1)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