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文故事 > >雷鸣 相国寺书场的“活灵棚”
雷鸣 相国寺书场的“活灵棚”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6/9/5 9:18:09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清末民初的相国寺书场名冠中州、蜚声南北,吸引了无数听众前往现场享受艺术之美。那个时候,道情和坠子更是千姿百态、鲜艳夺目。雷鸣是家喻户晓的一个人物,他开始主攻道情,后改坠子。 
    说起道情,咱先简单介绍一下这门曲艺。道情是用渔鼓和简板伴奏,原为道士演唱的关于道教故事的曲子,后来用一般民间故事做题材。它源于唐代道教在道观内所唱的经韵,又称道歌,多以唱为主、说为辅。清末民初,雷鸣在相国寺演唱道情数第一。雷鸣是陈留县崔楼村人,大约生于1891年,在家排行第二,人称“雷老二”。他自幼在家乡学唱道情,民国初年进入开封城开始卖艺。当时河南坠子已经崛起,可是雷鸣依靠渔鼓、简板加上一副铜喉演唱道情,粉丝依旧很多。 
    雷鸣被人津津乐道的是他以个人之力打败“义成班”的故事。民国初年开封有“义成”“公义”“天兴”三大戏班,其中“义成”最佳,开封人称为“老义成班”,在省内外赫赫有名。话说有一年曲兴集附近有三天庙会,当地请“义成班”去唱三天大戏。雷鸣也带着家伙赶会,看着有些小巫见大巫,小曲怎么能敌大戏?旧俗是大戏住戏小曲才可以开始,按江湖规矩是互不撞车,各走各路。庙会第二天人比较多,午戏刚过,雷鸣到戏班去借凳子一条,遭到不懂江湖规矩的人的拒绝。雷鸣有些气不过,于是就到他处借来凳子,在远离戏台百十步的地方扎好场子,拍动渔鼓,打起简板,闲言道罢,相继开书。这时看了一上午戏的百姓有些疲惫,但是一听到雷鸣的道情开唱,立马来了精神。大家都喜欢听雷鸣的演唱,结果下午戏班该开演了,人还没有散去。“义成班”大敲闹台锣鼓,观众听道情听得入迷了,哪管外面锣鼓声?班主细问原委才得知戏班有人不肯借凳子得罪了雷鸣,如果下午开戏没人看岂不丢人现眼,于是班主挤到雷鸣前向他赔礼道歉,雷鸣这才煞书。 
    雷鸣在相国寺书场最著名的唱段是《李天保吊孝》,该书又名《哭灵棚》,他每唱《哭灵棚》必是满棚满座,听众百听不厌,江湖人送“活灵棚”。 
    有一次他在相国寺演出,有两个老太太是他的铁杆粉丝,这次两人想换换节目看其他艺人的表演。一个说今个儿咱不能再听《李天保吊孝》了,雷先(当时尊称)唱吊孝,听了光哭。另一个说,大姐,咱今天改个棚子也行。两人走在相国寺内,正巧路过雷鸣的书棚,只听得雷鸣正在里面唱李天保的戏。两个老太太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倾听起来,再也挪不动小脚了。一个说,大姐,今儿个咱再听一天雷先的《哭灵棚》吧。两人也不想着改棚了,径直进去欣赏雷鸣的道情去了。 
    雷鸣的道情虽说有强大的吸引力,但是在时代的变革下,随着河南坠子的崛起,他也不得不去思考怎么迎合时代的发展。当雷鸣改唱坠子的时候,又遭到了鼓儿词艺人王老二的指责,他列出两个理由,一是说雷鸣侵犯了弦子业的权益,二是立着唱的艺人不应任意改为坐着唱。双方争执不下,经人说和,喝茶拆洗此事,雷鸣不得不放下单鼓,拉起了坠子。
(作者:刘海永 责任编辑:12301-4)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相关旅游资讯
景区推荐
推荐景区
最新热门资讯
旅游攻略
美图欣赏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90154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