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文故事 > >汴京匾额
汴京匾额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6/8/16 15:26:19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在木头上一笔一画雕刻出汉字,用汉字组合成好听的名字,把一个个大有讲究的称谓悬挂在店铺的面额,大街小巷商店的招牌首先映入眼帘,那无疑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街景的显著特色。那时,没有被霓虹灯晃人耳目,交通工具以自行车为主,汽车的速度还没有跟风,人们从容漫步街头,而在安步当车的老街,老字号遂成为指指画画的对象,而木头镌刻的字号来自名人之手,端庄凝重的招牌尤其引人注目,引得书法爱好者手追目送,有的半空挥舞手臂做书空动作。小城书法爱好者众多,在马路上蘸水练习一撇一捺的笔画,用水写的痕迹留住天方地圆的结构,而旁观者啧啧称奇,以至于有人讲,墙这边扔一块砖头落在墙那边,碰巧砸住的多半是书法家。

        商店往往以保持一块老招牌为荣,甚至有的单位要使用书家的字体。我就见过东司门一家单位的门额用水泥堆塑的名称,从落款得知是张继先的手笔,张家的牌匾社就在河道街东口,如今由第四代传人张云主持。每次经过这里看看门前案子持刀雕刻的背影,那种不为嘈杂街景所动的专注,把一字一顿的汉字精神烙印木头上,把书家的风貌转移到黑白分明的板面,不仅是一块招牌的诞生与形成,而且可直观领会到匠人精神的真谛。据他讲,至今这门传统手艺并没有因为五花八门的广告牌夺走饭碗,而是处于势均力敌的状态,在传统手艺因为技术的先进而受到严重冲击的局面仍然占据鼎立之势,可见这门手艺在古城的深入人心。据他讲,一条商业街有半道街商铺的店招出自他手。

        我不禁怀念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氛围,那种街景与木制匾额相得益彰的气场,从榜书匾额流露的浓浓的文化气息,对于手艺人的尊重与膜拜,就在街头得以充分体现。他认可这种说法,即书法作为古城的标志,在那个时期显得尤为彰显突出。那时,他的老师张本逊风头正健,书店街的招牌以张本逊的字体居多,张本逊的名字几乎家喻户晓,围绕他的段子也是街谈巷议的话题,令他名声遐迩的焦裕禄纪念碑的书丹及其传闻更是不胫而走。据张云介绍,老师的字体正是“文化大革命”期间抄写大字报练就的基本功,出入魏碑而方圆并参的书写格式,成就了雅俗共赏的风格。据说,张本逊的字以核桃大小最为擅长,而他的榜书更是古城的流行体,龙亭、铁塔等名胜古迹比比皆是,好之者几乎到了神魂颠倒的地步,对他的风魔不亚于今天的追星吸粉。

        其实,每位书家无论如何自成一体,首要前提便是从古人那里学习规则范式,从而汲取雅驯的营养,如果没有古人的孕育,所谓的自成一家概莫能外地坠入野狐禅,这绝不是书家的自谦,书法的本质就是与古人对话、与今人交流。张本逊的书体来自郑文公碑。郑文公还是古城的骄傲,他与古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同样,他的郑文公碑介于楷书与隶书过渡时期,开启楷书的严谨,上溯隶书的宽松,而又不失自家面目。如今,这个石碑已被当作地方的镇守之宝,哪怕是原始的拓印也有着不菲的价格。其实,这种上下贯通、自由联动的风格与古城的格调若合符节。

        当年的书家百花齐放、推陈出新,一大批老书法家厚积薄发,后来者推波助澜,庞白虹、蔡德全、牛光甫、桑凡、陈玉璋、王宝贵、萧诗寒等名角登台亮相各领风骚,在古城的主干道以及各景点阅读他们的榜书楹联好像在与古人对话。一边是南来北往、面目各异的游人与市井的烟火气,一边是传承古今文化的汉字与流露今人心灵风貌的书体,从这些优秀书品依稀可分辨出故人的影子。宋徽宗的瘦金体风骨犹存,苏、黄、米、蔡一代典范的风过入耳,颠张狂素的自由不羁,乃至于魏碑的风靡一时,康有为的康体的划时代的奉献,王羲之的丰神俊朗为登堂入室者示范,王铎的激荡变幻,傅山的连绵旷达。古人与今人水乳交融,回归与出新并驾齐驱,遂形成中原书风的崛起。走上街头,瞻仰古今书法及其匾额楹联,与古人隔空喊话声声入耳、不绝如缕、心心相印,古人的影子从匾额的书写陈迹隐隐闪现,而在世相流风的当下一刻,市井街巷红男绿女人心向背、红尘驿动,两相对照与烘托,书法的文人书卷气更加醇厚,摩肩接踵来来往往的身影越发生动多元,难道这不是古城风韵十足盛行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延续至今的风景线吗?
(作者:双龙巷人 责任编辑:陈艳华)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相关旅游资讯
景区推荐
推荐景区
最新热门资讯
旅游攻略
美图欣赏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90154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