浴血奋战,颍河畔响起抗日枪声
据《襄城县党史》记载,1944年4月,日军向襄城进犯。5月,襄城沦陷。占领许昌后,为了尽快夺取许昌至南阳公路上的重要据点颍桥镇,以阻止抗日部队增援许昌,打开西进洛阳之道路,1944年4月30日,日军第三十七、第六十二师团从许昌泉店、灵井向颍桥进犯。国民党第十二军第二十师第五十八团,在颍桥区抗日联庄自卫会的支持下,于4月28日由叶县开拔驻守颍桥镇。据《襄城县志》记载:“寨内地势高于寨外,四周有6至8米高的寨墙,寨墙上有用装满土的麻袋堆成的射击孔。寨墙外约5米处有深3米、宽4米的壕沟,四周树木茂密,有利于军队防守和隐蔽。颍河自北向南流经镇东北角处,急转流向东南,两岸悬崖陡立,构成了一道天然屏障。”
4月30日上午10时,日军从东北方向对颍桥镇和颍河沿岸抗日部队阵地发起进攻,抗日部队以迫击炮猛烈还击。1小时后,日军炮兵部队前来增援,掩护步兵于中午12时后攻占了抗战部队设在颍河对岸的前沿阵地关店村。此后,日军将大炮和重机枪架在关店村西头高坡上,与国民党第五十八团隔河激战。“我从门缝中看到,牲口驮着大炮,炮声震耳,奇怪的是骡子也不怕。”91岁的聂芙蓉回忆说,当时,街上抬担架的来来往往,有的人被子弹打中呻吟不止,死了很多人。战斗节节失利,援军迟迟未至,颍桥镇失守渐成定局。将士无奈败走,日军在颍桥地区犯下滔天罪行。然而,邪恶终究不能战胜正义。1945年,日本签署无条件停战协议,宣布战败。
设立兵站办事处,支援野战军鼓舞士气
1948年3月,豫西兵站颍桥办事处建立。据《襄城县文史资料》记载,当时许昌尚未解放,襄城及邻近县境大部分地区虽然已经解放,但人民政权有的尚未建立,即使建立的地方,也是局势动荡、人员混杂、组织机构不健全。只有颍桥镇在全县解放最早,群众基础较好,颍桥区农民武装协会直接领导的武装已经发展为100多人。加之其独特的交通区位优势,上级决定在这里建立豫西兵站颍桥办事处,以便适应当时形势的需要。该办事处的主要任务是给来往于县境的野战军补给粮草、鞋袜及运输担架等,供应县境内各级政权和农会下属的武装及其他人员的口粮。据马从所撰写的《豫西兵站颍桥办事处简介》一文介绍,该办事处下设内外两个仓库。内仓设在马瑞五、巴仁安两家地主的大院内,有80多间屋子,可容纳50多万公斤粮食,主要供给野战军。外仓分设在何湘五、司国训家及马家祠堂等处,有40多间屋子,能容纳35万到40万公斤粮食。内外两个仓库均有鞋袜、草料等,以满足来往部队的需求。豫西兵站颍桥办事处设在马长年的临街房内,内外仓的征集、调拨运输车辆由马长年负责。
凡是出差“车户”,在县境内一次付酬二斗黑豆,出县则适当增多。当时粮草征集的范围,以颍桥为中心,北至许昌以西灵井、椹涧一带,西至阎寨、王洛及禹州境内的黄岗店一带,东至小龙口以西大王庄一带,南至襄城县北部。“当时的兵站办事处纪律严明,上至领导,下至一般办事人员,大都赤胆忠心、廉洁奉公。”据《襄城县文史资料》记载,当时,该办事处工作人员不畏艰险,为党和人民做了很多工作,一旦发现违法乱纪者则绳之以法,绝不宽容。据《中共襄城历史》第一卷记载,1948年上半年,该办事处送往县城附近供给驻军的粮食近200牛车;1949年4月,给驻扎小龙口的人民解放军送粮食100余牛车。在淮海战役和渡江战役中,豫西兵站颍桥办事处为部队多次提供大批物资,仅担架就有400余副,为人民解放战争作出了突出贡献。豫西兵站颍桥办事处征集的粮草物资,对支援前线、鼓舞士气、稳定后方起了很大作用。1949年6月,地方各级政府相继建立,社会秩序大为安定,豫西兵站颍桥办事处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有关时光旅行的故事,总能引发人们津…[详情]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90154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