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文故事 > >北宋状元梁颢
北宋状元梁颢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6/7/27 9:40:49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梁颢,字太素,祖籍郓州须城。梁颢这人很牛,在宋太宗雍熙二年(985年)乙酉科中了状元,曾做过开封府推官,才干不错,文字水平很高,说话也有水平,真宗对他很欣赏。景德元年正月(1004年)以翰林学士权知开封府。不知是长期操劳还是什么原因,还没当几个月的知府,梁颢竟然在六月暴病而卒。梁颢20多岁中了状元,《三字经》上非得说他80多岁中了状元,不知是何缘故。

        ——摘自《文化开封·府衙文化·北宋开封府历任知府事迹》

        上奏疏,直言人才选拔机制

        苦读书,一举夺得状元桂冠

        在中国戏剧史上,梁颢以82岁高龄考中状元而名闻天下。明代杂剧《梁状元不伏老玉殿传胪记》、明代传奇《青衫记》《折桂记》等,讲述的都是梁颢不屈不挠,晚年考中状元的故事。梁颢确实是北宋状元,但他根本没有活到82岁,更谈不上82岁中状元,传说、传奇与事实之间有较大出入。历史事实是,梁颢于22岁高中状元,42岁英年早逝。后人编撰梁颢不伏老的故事,不过是想借此来赞美那种凡事锲而不舍终成伟业的奋斗精神。历史上的梁颢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呢?

        梁颢,字太素,郓州须城县(今山东东平)人。祖父梁惟忠以明经登科,曾担任天平军节度判官;父亲早逝。梁颢自幼被寄养在叔父家,由叔父抚养其成人。

        梁颢立志向学,喜欢结交文学名流。王禹公式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以诗文名扬天下。他曾在济州钜鹿居住过一段时间,济州与郓州相邻。梁颢久闻王禹公式大名,就决定去钜鹿拜王禹公式为师。一次,梁颢在阅读经书时遇到一个疑难问题,去请教王禹公式却遭到了拒绝。究竟是王禹公式认为梁颢提的问题过于肤浅而不屑回答,还是别的什么原因,现在已不得而知。梁颢在遭到老师的拒答后没有拂袖离去,而是很快平复心态,加倍用功、发奋苦读。一个月过去了,当他再次向老师求教时,老师很耐心地进行了解答,并对他强烈的进取心大加赞赏。梁颢在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学业大有长进。

        首次参加科举考试并不成功,梁颢于是继续留在京城苦读。首次科考的失败使他意识到,科举考试内容局限于诗赋、策论,这是对人才的束缚,不利于选拔真正有才学者,需要进行改革。他以布衣身份上了一道奏疏,其中说到:臣观史书,李唐王朝治天下,用各种途径广搜才能之士。在考试科目上,仅制科就有四十多种,使大批士子被选拔上来。唐王朝能够有天下三百多年,是与其制科取人分不开的。到了五代,制科取人之制渐渐衰落,科目之选主要限于进士科的诗赋、策论。考官在评阅试卷时主观随意性很大,符合心意的试卷往往能得高分,不称心如意的就写个“否”字,将应举人黜落。这非常不公正。

        至于本朝,科举考试仍限于诗赋、策论之类的小技,这与陛下选拔孤寒、沉滞之士的愿望不完全符合。望陛下能像唐王朝那样重视制科之选,即在进士诸科之外,设立“才高位下科”“乐道安贫科”等科目,使怀才不遇者也能获得被选拔的机会。

        这道奏疏虽然不能排除梁颢因落第而产生了失意情绪,但也确实反映出唐代科举重制科以及制科取人之盛的事实。遗憾的是,他的奏书不知在哪个部门被扣,如石沉大海没有任何回音。尽管如此,梁颢还是积极准备着下一次的科举考试。

        太宗雍熙二年(985年),翰林学士贾黄中、右散骑常侍徐铉、知制诰赵昌言等奉诏知贡举,负责当年的科举考试,梁颢顺利通过了礼部省试。3月15日是殿试的日子。按照惯例,殿试只是对省试合格进士的覆试,目的是排定名次,很少有被黜落的。但是,这次参加殿试的共458人,却只录取了179人,殿试黜落大半,这在北宋历史上还是极为罕见的。梁颢成绩出众,一举夺得状元桂冠。

        才学超群,官高位显尽职尽责

        交往密切,仕途遭遇重大挫折

        梁颢初授大名府(今河北大名)观察推官,任满三年,召试馆职,擢右拾遗、直史馆。在北宋前期,直史馆主要负责校对三馆秘阁中收藏的书籍,属于馆阁官,是士大夫非常羡慕的清要之职,为国家储才之地。官员一旦有幸升任馆职,就预示着前程的光明与远大。梁颢能很快升任馆职,也表明他的才学得到了宋太宗的认可。

        任馆职不久,梁颢就奉诏判登闻检院,这是北宋新设立的一个申诉机构,负责受理官民冤假错案,搜集揭发贪官污吏的材料。这项工作直接关系到群众的切身利益,责任重大。梁颢在判登闻检院任上出色履行了自己的职责,任期满后,被调往大名府,出任知府赵昌言的下属官。赵昌言是梁颢参加礼部省试时的主考官之一,两人的关系自然非同一般。后来,赵昌言升枢密副使,梁颢也在他的大力举荐下擢官右正言,重新回到京师。

        赵昌言是开宝八年(975年)进士,与他同年登进士第的还有胡旦、董俨。赵昌言任枢密副使时,与盐铁副使陈象舆、知制诰胡旦、三司度支副使董俨关系密切,经赵昌言引荐,梁颢也与他们三人成了密友。每天晚上,他们都要在赵昌言的府第相聚,饮酒畅谈至深夜,京师流传民谣称:“陈三更,董半夜。”官员之间交往过密容易形成党群势力,这历来是统治者的大忌。梁颢与赵昌言等大臣间的亲密关系不仅没有给他带来好运,反而使他的仕途遭遇重大挫折。

        胡旦是一个心高气傲、好出狂言的人,他曾经与一位书贩子翟颍开玩笑,要他改名马周,并以马周的名义上奏朝廷,攻击朝政。他还自荐为宰相,同时推举数十人担任朝中大臣,并要枢密院副使赵昌言在朝中与他响应、配合。胡旦的这个政治玩笑开得实在是太大了,朝廷责令开封府将翟颍逮捕下狱,并罢去赵昌言枢密副使之职。梁颢作为赵昌言、胡旦的密友也受到牵连,被贬为虢州(今河南灵宝)司户参军。

        幸运的是,宋代统治者在对待士大夫的态度以及在用人政策上都比较开明与宽容,那些犯了错误的官员并不会被一棍子打死,在接受处罚、经过反省后,如果朝廷认为他们确实有悔改之意,慢慢地还会被重新起用,甚至是重用他们。梁颢被贬虢州司户参军后,经过自己的努力,先是起知鱼台县(今山东鱼台),接着升直史馆,迁右司谏,官职逐步得到恢复。 
(作者:书友 责任编辑:郭双)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上一篇: 曹冲机智救库吏
相关旅游资讯
景区推荐
推荐景区
最新热门资讯
旅游攻略
美图欣赏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90154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