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弹国丈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6/7/26 9:20:46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一天清晨,宋仁宗正要上朝,他的宠妃张贵妃依依不舍一直送到了宫门口,临别之际,张贵妃抚摸着皇帝的肩膀反复叮嘱说:官家莫要忘了伯父的宣徽使。宋仁宗连声说道:好,好。然而廷辩中以包拯为首的诸位大臣强烈反对任命国丈张尧佐为宣徽使、节度使等职务。面对群情激愤的大臣,宋仁宗没好气地说:节度使就是一粗官,有什么好争的。此言一出,原本站在大殿最后面的御史唐介一下子冲到前面说道:节度使,太祖、太宗都曾经当过,怎么能说是粗官?一句话问的仁宗皇帝张口结舌。看到唐介的奋勇,大臣们也纷纷七嘴八舌地跟皇帝辩论。尤其是包拯,更是大声辩驳,指责国丈是盛世垃圾、白昼魔鬼。情急之下甚至批评仁宗皇帝私匿后宫、用人唯亲,还将唾沫星子喷了皇帝一脸。仁宗皇帝极为恼怒,恨恨地拂袖而去。回宫后张贵妃问消息,仁宗冲她发了一通脾气:“包拯向前说话,直吐我面,汝只管要宣徽使!宣徽使!汝岂不知包拯御使乎!”
在包拯弹劾过的大臣中最醒目的就要数国丈张尧佐了。包拯为何要一而再再而三地弹劾国丈呢?并不是和他过不去,而是确有原因。一是张尧佐没有才能,不堪大任,这是朝野的公认;二是他是国丈,皇亲国戚。宋代选拔官员的原则是任人唯贤、德才兼备,仁宗皇帝对张尧佐的任用并不符合这一原则。反而因为张贵妃伯父的身份一年之内晋升四次,引起私昵后宫之嫌,故此遭到包拯的反复弹劾。因保证多次弹劾张尧佐,导致君臣之间一时剑拔弩张,陷入僵局。包拯权衡之下申请廷辩,这才发生了文章开头的那一幕。第二天,仁宗皇帝便给文武大臣出了一份答诏,接受大家的意见。张尧佐也自感犯了众怒,主动辞去了一些职务,然而数月后皇帝又重新把一些要职还给了国丈。于是包拯继续弹劾国丈,一弹再弹,越弹越猛,直到六弹国丈,硬生生把张尧佐给弹下马来。
包拯这股子牛劲让权幸大臣,甚至仁宗本人都有点畏惧三分,当时在官场流行一句时髦语“包弹”,为官清廉正派,就叫“没包弹”;贪官污吏就叫“有包弹”。
包拯一生弹人,他自己有没有被弹过?当然也有。包拯刚弹掉张方平、宋祁两任三司使,结果自己又取而代之,这是朝风大忌,欧阳修就批评包拯“蹊田夺牛”,但他同时也为包拯开脱,说他“素少学问”,即太不懂人情世故。包拯不得不回家避风头,不过没过多久,老包又象没事儿人一样回来继续履职。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郭双)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