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封的老街—乐观街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6/7/25 9:31:16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乐观街在开封城内东部,主街东西走向,东起内环东路中段,西至草市街北部,长318米;街中部北侧有一单口巷,西部南侧有一小巷通维中后街,长89米。以往的名称来历有二说:一说是相传明代中期,田氏中进士,因居该街,故称官街,清代称老官街。二说是该街住有太监,因太监也称老官,故名老官街。后谐音改称乐观街,民国初期曾名和平街,1935年复称乐观街。该街西部南侧的小巷,曾名老官街南胡同、乐观街南胡同,新中国成立后并入乐观街。街内有回族幼儿园、顺河回族区文教局教研室、煤矿仪表厂等单位,草制品厂、顺河回族区粮管所及粮站早已停止生产和营业,其地址出租改作他用,为居民区。
清乾隆四年(1739年)《祥符县志》街镇表记载,“老官街”属“ 第三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祥符县志》城图标注为老官街,该志街镇表记载,“老官街”属“第三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河南省城地舆全图》和民国元年(1912年)《河南省城街道图》标注为老官街。1914年《开封府城之图》标注为老官街,老官街南胡同向南通东岳庙前街已经标出,但未标名称。1935年《开封市图》和1948年《开封市城关区全图》标注为乐观街和乐观街南胡同,向南可通到东岳学校前街(维中前街)。1937年《开封市新旧街道名称表》记载,乐观街(曾用街名老官街)、乐观街南胡同(曾用街名老官街南胡同)。乐观街和乐观街南胡同在新中国成立后合并。1981年《开封市地名表》记载为乐观街。
《如梦录》中关于东岳庙的记载,涉及乐观街。“再南是东岳庙(今回民中学校址)……内有庙图碑并记,上一横刻,字云:‘东至仪宾东墙为界,西至汝阳伍(王)府西墙为界。阔五十七丈四尺。’左边字云:‘东边南北长:南至官街,北至官街,共长八十一丈七尺。’右边云:‘西边南北长:南至官街,北至官街,共长八十一丈七尺。’碑阴纪:‘嘉靖四十年(1561年)’。”明代东岳庙门前称“官街”,庙后还称 “官街”,两条街街名为什么相同?这使人产生疑问。或者这两条街另有名字,《如梦录》作者记不住,则以官街相称:即东岳庙的东、西围墙南起这条官街,北至那条官街。或者是这两条街就没有正式的街名,而以“官街”临时相称。因此,“老官街(乐观街)”名称的来历需进一步考证。
古代的官街,一般是指都市中的大街。官路,是指城外官方所修的路,即公路。至于明代开封城内东岳庙门前和庙后的街称官街,可能是因为该街居民很少或没有普通居民,道路由官府所修。但“官街”二字应是通称,还可以用在其他街道上,如“大街”,一般不是指某某街的专有地名。地名由通名和专名两部分组成,如“鼓楼街”,“ 鼓楼”是专名、“ 街”是通名。专名加通名,组成的地名具有特指性,以区别其他地名。清代,将明代原有两条官街中的一条街加了“老”字则地名要素齐全,成为具有特指性的地名“老官街”。同时正好说明该街曾经是“官街”,也指出了该街的地名来历。至于另一条官街,至清代被称为东岳庙前街,因东岳庙的面积缩小了许多,东岳庙的北围墙向南移动了许多,东岳庙后街则是现今的维中后街。
这条明代的“官街”是否还有其他名称,无从查起。《如梦录》中没有老官街(乐观街)的记载,有段记载可作参考:“至土街……往东,线儿李家胡同,(常茂徕注释:按,即挑筋教礼拜寺南墙外胡同,今与土街不通,俗名仙人巷,应是线儿巷之讹。)有挑筋教礼拜寺。(注释:在今曹门内火神庙南,寺今渐废。)东有义宁王府,东北通圈王家角,南通塌房街,向南是奶奶庙。”光绪《祥符县志》街镇表中记载有马王庙街,即塌房街。民国元年(1912年)《河南省城街道图》标注有马王庙街,位置在今群英幼儿园东墙外不长的路段。现今南、北教经胡同东口以东,则是乐观街,“挑筋教礼拜寺,东有义宁王府”,应是指《如梦录》前段文字中“北至官街”中的“官街”, 义宁王府坐落在东岳庙北侧,王府占地面积又大,其门前的街称 “官街”也在情理之中。
按电子地图测量距离,从维中前街(东岳庙前街)至乐观街的直线距离为292米。按明代裁尺:一尺合今34.1厘米,一丈为341厘米,“八十一丈七尺”为279米。按清代裁尺:一尺合今35厘米,一丈为350厘米,“八十一丈七尺”为286米, 接近292米的现今实际距离。开封城多次遭黄河水患,街道中心线可能有所变动,加之现在沿街建房,街道变窄,《如梦录》记载的“北至官街,共长八十一丈七尺”应是准确的。所以,明代东岳庙北侧的官街就是清代的老官街(乐观街)。乐观街的名称来历,既不是原来记载的“田氏中进士,因居该街,故称官街,清代称老官街”,也不是 “该街住有太监,因太监也称老官,故名老官街”。而是东岳庙门前和庙后的街均为官街,至清代东岳庙后的官街称“老官街”,民国时期谐音改称“乐观街”。
坐落在该街路北侧47号(老门牌11号)的田家宅院,原为三进四合院。第一进院目前存有门楼一座,临街南屋和过厅北屋,东、西厢房已全部改建。第二进院原是住户的正宅,其东、西厢房原来的屋前檐部分已用砖砌齐,唯一保存完好的是三大间正厅北屋,面阔三间(10米),进深三间(含前廊进深11米),外观为一层平房,但因采用加大进深和加檩及棚架之法,内部成为约正方形的两层楼房,其构思精巧实用。第三重院早已改建为草制品厂(原制帽厂)的仓库。由于田氏宅院在建房时选料上乘、做工精细,主要建筑及构件依然完好,内外装修精美讲究,是开封现存较好的传统民居之一。
田家,明代从山西洪洞迁居开封,曾“世居城东三十五里峦庄”,后来居住城内老官街,系书香门第、官宦之家。清代同治、光绪年间连续有三人为进士,因而名噪全省,故田家宅院又称“田进士院”。其“进士第”匾额直至1958年才被摘掉。田家第一个科考中进士的是田我霖,号雨田,字少坪,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生,于同治十年(1871年)得中进士,历任刑部主事、员外郎及山东道、江南道监察御史等职。第二个科考中进士的是田我霖的侄儿田怡(行四),于光绪三年(1877年)科考中进士,曾任内阁中书,外放一任知县后,以湖北补用知府致仕。第三个科考中进士的也是田我霖的侄儿田恂(行二),于光绪九年(1883年)科考中进士,历任山东省夏津、定陶、昌乐、寿光、茌平五县六任知县,颇有政声。兄弟二人皆延寿至民国时期。《开封市地名志》记载,开封县(今祥符区)杜良乡有峦庄(自然村)和峦庄村委会,距离开封城15公里多,可能是田氏家族迁居开封城内之前的居住地。
(作者:裴云 责任编辑:陈艳华)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