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文故事 > >吕维祺孝德家风泽后世
吕维祺孝德家风泽后世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6/7/19 10:20:52 来源:洛阳市旅游局 点击次数:

  在新安县铁门镇薛村,有一处布局俨然、古朴雅致的古宅,这是洛阳明清时期的著名世家——吕维祺世家的故居。

  吕维祺是明代著名理学家,他终生研习《孝经》,重视礼法孝义,修身齐家,垂范子弟。自吕维祺始,家族五世七进士,绵延兴盛200多年。

  创伊洛会 传播理学

  吕维祺,新安人,生于公元1587年,因曾在洛阳建明德堂,世称明德先生。天资聪颖的吕维祺自幼学习理学,27岁考中进士,授山东兖州府推官,后又任吏部主事、太常寺卿、南京兵部尚书等职。

  吕维祺从政之余,不忘治学,终生致力于传播程朱理学,创办了许多讲会、书院,讲学传道,著书立说。

  公元1622年,吕维祺在新安建立了芝泉讲会,以每月农历初三、十八日为讲学日。次年,吕维祺又建立七贤书院,七贤即北宋的程颢、程颐、司马光、邵雍及明代的曹端、尤时熙、孟化鲤。

  明崇祯十年(公元1637年),吕维祺在洛阳成立伊洛大社,又称伊洛会、伊洛社,讲学于程明道(程颢)祠,以每月农历初三、十七日为讲学日。据《明德先生年谱》记载:“(伊洛会)从游渐众,至二百余人。”

  吕维祺创办讲会,使河洛地区的士人能够以文会友,相互切磋,扬名天下。吕维祺以砥砺后学为己任,乡居致仕者皆大举文社,以其声望吸引了大量士人前来集会、学习。

  崇祯十四年(公元1641年),李自成攻陷洛阳,吕维祺被杀。3年后,明朝灭亡。因此,吕维祺被称为河洛地区“洛学”的最后一位大儒。

  推崇《孝经》 力倡孝德

  吕维祺的父亲吕孔学是洛阳名儒。吕孔学幼年丧父,与孀母相依为命,事母极孝,无微不至,有“仁孝公”之美称。

  吕孔学因年幼丧父,未能走上科举入仕的道路,将全部希望寄托在儿子们身上。对长子吕维祺,吕孔学更是用心管教,并请人教授《孝经》,“训与孝悌之学”,吕维祺学习尤其用功。

  《孝经》是儒家的一部重要经典,为“十三经”之一。全书以孝为中心,围绕儒家所倡导的仁、义、忠、孝、悌等观念,较全面地阐发了儒家伦理思想。

  吕维祺终生研习《孝经》,重视礼法孝义。他在为《孝经》作注的《孝经本义》中说:“孝之道,本天地之性……为人君父者,不可不知《孝经》;为人臣子者,不可不知《孝经》。为人君父而不知《孝经》,则必无以立德教之极;为人臣子不知《孝经》,则必无以尽忠孝之伦。”

  吕维祺说到做到,知行合一。在家里,吕维祺对父亲极为孝顺,父病时,他“口尝汤药,衣不解带”,日夜侍奉在侧。出仕后,吕维祺化孝为忠,在明末大厦将倾的世局中,仍竭忠尽职,为国为民,最终以身殉节,践行了《孝经》的精义。

  除《孝经本义》外,吕维祺还著有《孝经大全》《孝经翼》《节孝义忠集》等。受吕维祺的影响,其子吕兆琳继承其父的理学之传,忠孝性成,友恭慈让。

  注重家风 福泽后世

  吕维祺非常重视子孙后代的立德修身,期望他们将家风传承下去。

  吕维祺在《谕子十则》中训诫子弟首先要学会做人:“读书要存心养性,明道理,为真儒,出为名世,非为取科第之阶梯而已。”他在《士大戒》中说:“毋争强好胜,毋任性动气。”

  对子弟的交友活动,吕维祺也有要求:“亲贤取友,自得其益,古之圣贤未有不须友而成者。”在《士大戒》中则具体提出“毋与匪人交”。

  吕维祺身居高位后,特别提醒族人不能利用家族的地位与结交官府谋取私利:“毋出入衙门投呈送谒,毋结官府,毋揽事帮闲,毋奔谒媒进”。

  在为政方面,吕维祺结合自身的体会,对子弟提出了劝诫。他在《寄弟书语》中指出:“士君子立身要自定脚跟,中立不倚,百折不回。若占风望气,东奔西走,踏两家船或寄一家篱下,不知雨罢庭空酒阑客散作何生活。”他还说:“居官非为名也,然期月而颂声不作,则无为民之实可知矣。”

  吕维祺用自己的行动为后人树立了榜样。继吕兆琳考中进士之后,吕兆琳之子吕履恒、吕谦恒,吕履恒之子吕守曾,吕谦恒之子吕耀曾,吕履恒之孙吕公滋等五人先后考中进士,新安吕氏家族在清代做官者有40余人,可谓功名鼎盛。

(作者:戚帅华 责任编辑:郭双)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上一篇: 清乎尚书之言
相关旅游资讯
景区推荐
推荐景区
最新热门资讯
旅游攻略
美图欣赏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90154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