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水南岸有个地名叫“安乐”,与在此居住了20多年的邵雍邵夫子有关。
邵雍是北宋著名的理学家、教育学家,与张载、周敦颐、程颢、程颐并称北宋“五子”。邵雍一生淡泊名利,不为官位所诱惑。在家庭教育方面,他注重对后辈的德行培养,提倡德才兼备,勤于修身。
少时刻苦攻读 在洛拒绝出仕
邵雍祖籍范阳(今河北涿州),其曾祖父邵令进曾当过武将,祖父邵德新是一名儒生。到他的父亲邵古时,家境已很贫寒。邵雍从小读书用功,十多岁时,他随父迁居共城(今河南辉县)。后来为了专心学习,他在离家不远的苏门山下百源(今称百泉湖)之畔另筑一室,闭门谢客,大量读书。
邵雍“于书无所不读。始为学,即坚苦刻厉,寒不炉,暑不扇,夜不就席者数年”。数年后,学业精进的邵雍想到,古人崇尚“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于是决定外出游历。
洛阳作为北宋的西京,是北宋除都城汴京之外最大的政治、文化中心,文人云集。庆历年间,三十出头的邵雍在洛阳授徒讲学时,就有定居洛阳之意。公元1049年,邵雍从共城接来双亲,在洛河之南,辟地筑屋,开荒耕种,从此定居洛阳。
定居洛阳之初,邵雍一家“外无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之童”,家徒四壁,生活困顿,一度到了自己打柴做饭侍奉双亲的境地。不过,邵雍不忧贫困、不露戚容,读书耕种、讲学交友,平和淡定。
富弼、司马光、吕公著等达官贵人十分敬仰邵雍,常与之饮酒作诗,不忍看他住小茅屋,资助他买了一处宅院。虽然大家多次举荐他,但他拒绝出来做官,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并名其居曰“安乐窝”,自号“安乐先生”。
处世受人敬仰 教子修善积德
邵雍45岁得子邵伯温,十分注重作为父亲的教育责任。“我本行年四十五,生男方始为人父。鞠育教诲诚在我,寿天贤愚系于汝。”邵雍认为教育要及早进行,最要紧的是教育孩子珍惜少年时光,“一生之事慎在少”“春无再至、花无再开、人无再少、时无再来”。
邵雍是一位道德高尚、胸怀宽广的贤者,颇受尊敬。他对儿子的教育目标非常明确,引导孩子从小就看淡功名利禄,不慕荣华富贵,安于清贫,信守本分,坚守正道,只有这样才可能成为德才兼备之人。
邵雍强调,“修善积德,君之常分”,认为如果不能行善,就丧失了做人的价值。他指出,欲积德便须行善,提倡“见善必为,力尽而止”。
邵雍提倡轻言尚行,他说“君子常行胜言,小人常言胜行”,教导后辈要多干实事,少说空话,不断把道德认识转向道德行为乃至养成良好习惯,不断提高道德修养水平。
注重修身之道 传下金玉良言
邵雍常常教育儿子要“思贤能”“明善恶”“改过错”,并写下多首诗歌来教育儿子。
他在《诫子吟》中说:“善恶无佗在所存,小人君子此中分……欲成令器须追琢,过失如何不就新。”教导孩子,想要成为优秀的人才,就必须接受雕琢,犯了过失就要积极改过自新。
他在《教子吟》中说:“为人能了自家身,千万人中有一人……该通始谓才中秀,杰出方名席上珍……”教导孩子勤于修身,成为杰出人物。
邵雍提出“人患乎自满,满则止也”,把自满看成是缺乏道德修养的表现,并劝导后辈不要妄自尊大:“人之精神贵藏而用之,苟街于外,则鲜有不败者。”
在邵雍的教导下,邵伯温学识超群,所著之书有《河南集》《闻见录》《皇极系述》《辩诬》《辨惑》《皇极经世序》《观物内外篇解》等。
邵伯温以坚定的操守维护道德,不与朋党和宦官为伍。南宋名相赵鼎年轻时跟从邵伯温学习,他在为邵伯温写的墓志铭中说,邵伯温“以学识行起于元祐年间,以名节居处于绍圣年间,以言论受贬于崇宁年间”。邵伯温最终以学行、名节扬名天下,这与邵雍的教导息息相关。
有关时光旅行的故事,总能引发人们津…[详情]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90154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