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军旅作家吴强:铁笔蘸军魂 抒写戎马情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6/5/9 9:39:40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他曾就读于河南大学,与王阑西、郑若谷、稽文甫、范文澜、姚雪垠等河南文化界知名人士一起创办抗日救亡刊物《风雨周刊》;他曾参加新四军,解放战争期间参加莱芜、淮海等著名战役;他从事文学创作50余载,创作了长篇小说《红日》《堡垒》(上部)及散文集《心潮集》等。他就是著名军旅作家吴强。
吴强,原名汪大同,1910年出生于江苏涟水一个贫寒家庭。吴强自幼好学,用6年时间读完七年制小学,以全班第二名的成绩毕业。因为家中生活难以为继,在槽坊当雇员的父亲让吴强弃学当学徒,他竟卧床3天,拒绝进食,“挺尸”要挟。父亲只得屈服,借了高利贷让倔犟的儿子继续读书。吴强考上了江苏省立第八师范。一年后,由于参加反对政府腐败的学潮,他被校方除名,不得已开始了一段学徒生涯。吴强一心要升学,父亲不相信只读了一年初中的儿子能考上高中,也怕他再次闹绝食抗争,便又一次借钱供他上学。这一次,吴强借来一位宗兄的初中毕业证书,冒名赴考,没想到竟被江苏省立淮安中学高中部录取了。高中未毕业,吴强又因参加反对江苏省教育厅厅长周佛海的学潮而被迫离开淮安中学,来到灌云县水口中心小学当教师,又因反对国民党、参加暴动而被辞退回到高沟小学谋生。时隔不久,吴强只身到上海沪西私立正风中学读高三,两年后考取无锡省立教育学院民众教育系。“一二·九”运动爆发,吴强再一次因参加学生运动被校方除名。1936年初,吴强走进了国立河南大学的校门。
少年时的吴强常以文学自娱。读中学时,他已开始文学创作。在上海沪西私立正风中学读书时,吴强成了蒲风主持的“新诗歌会”和叶紫、陈企霞主持的“无名文艺社”成员。1933年2月,他参加了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从此,开始了他的革命文学生涯。1935年9月,吴强在陈望道主办的《太白》杂志发表短篇小说处女作《电报杆》,同年其短篇小说《苦脸》获《大晚报》征文奖。就读于国立河南大学期间,家里不再给他寄钱,吴强兼任一家小学的校长并经常向《河南民国日报》副刊投稿,挣稿费解决生活问题。他还以吴蔷、叶如桐等笔名在上海《大公报》和茅盾主编的《文艺阵地》上发表反映抗日战争生活的短篇小说《激流下》、散文《夜行》等。1937年,吴强放弃学业与王阑西、郑若谷、稽文甫、范文澜、姚雪垠等河南文化界知名人士一起在开封创办抗日救亡刊物《风雨周刊》。吴强任刊物编委和发行人,在他的辛苦经营下,《风雨周刊》的影响迅速扩大,其读者群不仅遍布河南,而且在江苏、陕西、湖北、山西、安徽等地建起了代销队伍。在国民党军队不断溃逃,上海沦陷、华北沦陷,济南、太原相继沦陷的时代背景下,这样的发行成果,足堪以“辉煌”称之。自此,吴强终于把自己的文学生涯与中华民族的解放和建设事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1938年8月,吴强向开封挥手告别,奔赴皖南泾县云岭村参加了新四军。其创办《风雨周刊》的经历虽然由此画上了句号,但却化作永恒的画面镌刻在他的心中。晚年忆起时,吴强对那一段生活给予高度评价:“我在开封的时间只有两年多,写的作品不多。在我的人生和文学创作的道路上,却是一段重要的里程。在这个古城和河南最高学府里两年多的生活,在我心中存留着深刻难忘的记忆;生活使我对人、对当时的社会,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使我深深地感到作为中国的一代青年知识分子、文学工作者,是应当肩负起改革那个社会和救国救民的责任的,这对我以后的创作生涯和人生观的改变都起了一定的作用。”
1939年10月,吴强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任新四军政治部宣教部干事、科长,苏中第二分区政治部敌工部副部长。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他在党的领导下,一面用手中的枪对敌英勇作战,一面用手中的笔反映部队和根据地的火热生活,写下了独幕剧《一条战线》《激变》《皖南一家》等10多部作品,创作了《叶家集》《小马投军》等中短篇小说。
解放战争期间,作为苏中军区政治部副部长、华东野战军六纵宣教部部长的吴强,亲历了第二次涟水战役与莱芜、孟良崮、淮海、渡江等著名战役。1947年5月17日,也就是孟良崮战役胜利结束的第二天上午,吴强在驻地的村口亲眼目睹了张灵甫这位梦想“立马沂蒙第一峰”的“常胜将军”,躺在一块门板上被解放军战士从山上抬下来的情景。由此,他萌生了一个念头:要把从涟水战役到张灵甫死于孟良崮这个 “情节和人物都很贯串的故事”组织起来写一部长篇小说。然而,部队每天都在行军打仗,他根本静不下心来写作。
新中国成立后,吴强曾任华东军政委员会文化部艺术处副处长、中共中央华东局宣传部文艺处副处长、中共上海文艺工作委员会秘书长、华东文联党组成员,作协上海分会代理党组书记、副主席、书记处书记,中国文联四届委员。在繁忙的文化组织管理工作之余,吴强长期坚持文学写作。1952年,转业到地方的吴强经过长期的艺术构思,终于带着8万字的《红日》故事梗概和一大皮箱资料,躲进南京军区招待所一间僻静的房间,开始构筑这项浩大的工程。
吴强每天工作十五六个小时,抽两三包烟,不写够6000字不上床睡觉,直抽得口舌发麻,吃饭味同嚼蜡,胸口隐隐作痛。虽说住在招待所,却常常错过开饭时间,一天吃一顿饭是常有的事。废寝忘食地写作,对他的身体造成了严重摧残。他两鬓生了许多白发,满脸皱纹,憔悴不堪。有一次,晚饭后他上街散步,竟撞在一棵树上,还向那棵树连声致歉,引得行人驻足哄笑,以为他神经错乱了。《红日》初稿完成的当天,吴强感到身上没有一丝力气,只得住进医院输液。半个月后,身体刚刚康复,他又提着皮箱来到了杭州的一个部队招待所写第二稿,整整持续4个月,才算画上了句号。而此时,他的体重已由74公斤下降至58公斤。
1957年4月,经解放军总政治部文化部审定,《红日》被列为《解放军文艺》丛书,同年7月,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发行。这部作品正面展开了我军全歼国民党王牌军整编74师的宏伟画面,激越、壮丽,洋溢着英雄主义和理想主义的热情。这部作品反映了我军由弱到强,最终取得胜利的历史进程,揭示了人民战争的规律,形象地体现了毛泽东军事思想的伟大胜利。在敌我双方人物,尤其是高级将领典型性格的刻画上,取得了突破性成就。对中国当代军事文学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成为中国当代文学的最重要收获之一。《红日》震撼了中国文坛,全国为之轰动。1961年,《红日》先后被译成英、法、俄、日、德等10多种文字在国外出版发行。吴强也因该书的出版,先后访问了苏联、波兰、匈牙利、阿尔巴尼亚、新西兰等国家。
吴强并不为拥有《红日》这样一块丰碑而满足,他毕生笔耕不辍。“文革”期间,正在写作第二部长篇小说《堡垒》的吴强受到了“四人帮”的迫害打击,他被迫靠边劳动、隔离审查、投入监狱监禁10年之久,身心受到严重摧残。尽管如此,他稍有空暇仍伏在硬木板床上撰写《堡垒》提纲。1978年,得到平反后,吴强又很快投入繁忙的写作中,先后完成话剧《黄桥决战》、长篇小说《堡垒》(上部)等。1985年12月,离休后的吴强仍笔耕不辍,他除了准备撰写《堡垒》下部,还经常带领中青年作家走出机关和家门,体验生活搞创作。1989年10月至11月间,吴强以79岁高龄,以上海小说家联谊会会长的身份,带着上海小说家联谊会的30余名成员,深入到东海海滨包括奉贤、南汇以及江海交汇的崇明岛等地考察访问,组织大家撰写文章。吴强自己也写了《滨海艳阳秋》和《他们满面春风》两篇散文,还为书稿写了序言。1990年4月10日,吴强因病在上海去世,享年80岁。
著名诗人、文艺活动家、文艺理论家、戏剧家、编辑家张光年同志在悼念吴强的文章中写道:“烈火中成长, 在红日下永生; 为人群而劳悴, 为星陨而伤魂。”吴强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他所从事所热爱的革命文学事业。时至今日,这位著名的军旅作家依然值得人们敬仰、怀念。
(作者:李晨公式 责任编辑:郭双)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