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教育史学家毛礼锐:一代宗师 贡献巨大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6/4/22 8:44:38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他,曾经在河南大学任教,从事教育工作长达60余年,主编了《中国教育通史》等多部教育史巨著,被学术界视为权威论著;他,是著名教育史学家,为中国教育历史的学科发展和教学、人才培养作出了巨大贡献。他就是毛礼锐。
毛礼锐,字振吾,1905年出生于江西省吉安县。他自幼受家庭环境影响,形成了良好的人生认知,并一直为了自己的人生理想不断努力。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他先后考入河南福中矿务大学 、东南大学工科进行深造。在当时的社会背景影响下,整个教育界形成了以教育拯救国家的思潮,毛礼锐也受到影响,心中形成了“教育救国”的理念,并为此而努力。毛礼锐努力学习教育学领域的知识,并广泛涉猎西方教育学思想,最终在美国密执安大学教育学院取得了硕士学位。抗日战争爆发后,毛礼锐放弃了攻读博士学位的机会毅然回到祖国,兴办中国的教育事业,为战争年代中国失学青年提供接受教育的机会。回国不久,毛礼锐应邀到河南大学教育系任教。但因时局影响,河南大学不断搬迁,毛礼锐于1938年10月离开了河南大学,而后在四川教育学院、中山大学师范学院、中央大学师范学院等学校任教。
毛礼锐的得意门生——河南大学原教育系主任苗春德回忆说,1990年10月,86岁高龄的毛礼锐为他主编的《宋代教育》作序,序中说:“我也曾有幸在河南大学任教。回首往事,每念及河南大学,总会引发出不尽的萦思和恋情。这篇小序,也是寄托我多年怀念河南大学的一点表示。”由此可见,毛礼锐先生对河南大学的深厚情谊。
毛礼锐为中国教育事业发展倾注了毕生心血,无愧为“教育界的一代宗师”。毛礼锐主持编写的主要著作有《中国教育史简编》《中国古代教育家传》《中国教育家评传》(三卷本)及《中国教育通史》(六卷本)等。在学术界,他的学术著作被广大学者作为学术研究的经典文本广泛学习引用。他是中国首批教育学博士生导师。“一代宗师,教育泰斗”是教育学界对毛礼锐的尊称,是当之无愧的中国教育史学科体系奠基人。在《中国科学家辞典》和《中外教育名人辞典》中,都收有他的传记,他的名字还被载入英国出版的《世界名人传》。他是经国务院决定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人,1956年,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接见。
毛礼锐以其崇高的学术修养,成为为人师表的典范,培养了众多教育学界学子。 在平时的教学以及生活中,他不仅给学生传授教育学专业知识,而且专注于学术科学研究,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研究的方法和视角不断探索教育科学研究的新理论和途径,寻求教育学发展的方法论。
1979年,中国教育学专业开始招收研究生,此时毛礼锐教授已经74岁高龄,白发苍苍的他仍然神采奕奕,他走进教室给研究生上课,与学生亲切交谈,探讨学术问题,指导学生如何学习教育史、怎样提高学术修养。正是在这个时候,毛礼锐与他人共同编著的《中国古代教育史》正式出版,这本著作成为学生学习的参考书。虽然毛礼锐早年在英国师从著名教育学者沛·西能,但他从来不跟随别人去做应用研究,而是基于自己对教育学的理解进行独立思考,进行深入的专业探索。毛礼锐告诫学生,中国教育学的发展和成长还是要依靠中国学者,以形成中国自己的学科系统和研究思路。
中国教育史研究会于1979年成立,毛礼锐赴杭州参加会议并担任副会长。他动情地说,这次会议开得非常成功,为未来的教育史学发展提供了很多有益的思路。但他也认为,中国的教育史学发展面临困境,要想真正走出传统教育史学的阴影,必须解决中国科技教育史和少数民族教育史的研究问题,虽然研究的价值不可预估,但是研究基础薄弱,难度很大,要在一定程度上补充和修改已有的教育学研究,使教育学的研究更为全面,让人民对教育学的认识更深入。
我国从1979年开始进行研究生教育,由于受教育资源限制,国内教育研究机构缺乏完善的教育设施,没有能够满足需求的图文资料和具体可以实施的课程计划。毛礼锐在教育资源匮乏的情况下,没有拘泥于传统的教育模式和方法,而是鼓励学生走出学校,倡导学生去创造学习、研究的机会,提高学生自主实践能力,为学生未来的学术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毛礼锐为学生制定严格的学术研究规范和标准,并对自己的学术研究、人生修养要求很严。20世纪70年代,毛礼锐任教于北京师范大学,当时社会仍然受“左”的思想影响。毛礼锐是一个品行正直、人格高尚的研究者,从不攀附权贵、随波逐流。因此,毛礼锐难免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排斥,但他不肯违背自己的意志而向错误思潮低头,赢得了无数后人的尊重和敬仰。在学术研究上,毛礼锐学识渊博,从不故步自封,涉猎范围十分广泛。他不仅擅长于中国教育史学的研究,同时也致力于国外教育史学和教育学理论的学习和传播。他经常教导学生,作为一个研究教育学的学生,不仅要关注中国的教育学发展历史和重要领域,更要有开放的视野,关注国外的教育学研究趋势和动向,要与国际教育学发展接轨。通过熟练掌握中国和国外的研究方法、理论知识,找到学术研究的互动性。从西方教育理论的学习研究中得到解决中国教育发展困境的新思路,倡导中国教育发展实践与西方教育理论相结合,以促进中国教育史学发展,深受教育界人士爱戴。毛礼锐不仅这样要求学生,他自己也身体力行,在毛礼锐的家里,时常可以看到教授、学生甚至国外专家学者的身影,他们在一起交流学术思想,提高学术境界。毛礼锐不仅是著名的学者,还是慈祥的老师,热心忠厚的长者。在日常生活中,他总是给予学生无微不至的关心,在教育学生如何做学术研究的同时更教导学生如何做人、如何为人师表,培育了一代代优秀学生,使学生受益匪浅。
毛礼锐离开我们已经20多年了,他呕心沥血,为后人留下了一笔珍贵的学术宝藏。
毛礼锐以报效国家的热情,立足于自己的学术领域,为社会作出了巨大贡献。
(作者:张璋 责任编辑:郭双)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