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史学家、杰出新闻工作者邓拓:博学多识 著作等身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6/3/25 15:24:09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天末惊飙起,中州客梦寒。心潮奔日夜,剑魄隐风湍。大野云龙啸,高空白鹤盘。何时追逝景,奋翅越重山。”这是1935年春,著名史学家、杰出新闻工作者、文学家、诗人邓拓在河南大学写的一首诗。诗成时,红军刚刚开始长征,革命处在低谷时期,可邓拓心中的革命激情却跃然纸上,这是他一生奋斗不息的写照。为寻访邓拓的生平经历,近日,记者采访了河南大学校史馆馆长王学春,并得到邓拓之子邓壮先生的热情帮助。
邓拓,笔名马南公式、左海、邓云特等。1912年,邓拓出生在福建闽侯(今福州市)。他的父亲邓鸥予是前清举人,曾在广西担任过知县。邓拓在家中最小,深受长辈喜爱。他的家乡是历史名城,家庭是书香门第,这给他的幼年提供了很好的成长环境。1929年,他考入上海光华大学学习政法,1930年,他参加左翼社会科学家联盟,并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在社会上的身份是学生,却在闸北区从事党的地下活动,组织工人运动。1931年,他考入上海法政学院社会经济系学习,1932年12月被国民党逮捕,在狱中受尽折磨,但铁窗生活并没能消磨他坚强的意志。在狱中,他写下了“血迹殷半壁,雷声动一阿。铁窗风雨急,引吭且狂歌”的诗句。1933年9月,在他父亲和三哥邓叔群(著名自然科学家,时任南京中央大学教授、中央研究院研究员)的努力营救下被保释出狱。1934年秋,22岁的邓拓插班到河南大学法学院经济系就读。到河南大学后,这位刻苦好学且知识面宽的年轻学生很快成为河南大学经济系主任罗章龙教授和王毅斋教授喜欢的学生。同时,他也从文学院嵇文甫、范文澜、李达、邓高民等教授那里学到了历史、哲学和文学等方面的许多知识。当时,河南大学教授会编辑出版了《三一周刊》,宣传抗日救国。邓拓则是《三一周刊》的忠实读者,受此刊影响较大。在河南大学近3年的学习生活中,邓拓一面攻读学业,广泛吸收各种知识,一面利用课余时间到济汴中学、西北中学、圣安德烈中学兼职讲授历史、英语等课,并指导这些中学的反帝爱国运动。当时,根据中共河南省委指示,邓拓和他的老师罗章龙、王毅斋等千方百计打破国民党军政当局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书籍的严密封锁,以“学术自由”为口号作掩护,购买一批进步书籍,并将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向广大学生推荐,引导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在与同学交往中,邓拓以诚待人,谈话时旁征博引,他那含蓄幽默、娓娓而谈的言语赢得了同学们的信任和爱戴,进步学生都愿意和他交朋友。
1935年,邓拓署名邓云特在《新世纪》《时代论坛》《中山文化教育季刊》等刊物上连续发表了近10篇关于讨论中国社会的文章。如《论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停滞的问题》《论中国经济发展史中的奴隶制问题》《中国历代手工业的发展特点》等,并就中国社会性质问题同托派分子严灵峰等人进行论战。这些文章尖锐批判了托派所谓中国早就是商业资本主义社会的谬论,指出中国在鸦片战争以前是十分落后、腐朽的封建社会,商业资本自身既不能建立任何生产方式,也不能创造任何剩余价值。同时,邓拓在这些文章中还批判了崇洋媚外的“外铄论”(基本观点是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如环境的刺激或要求,以及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他一针见血地指出,这是一种荒谬的理论,应该受到批判。
1936年,邓拓在河南大学斋房内开始撰写《中国救荒史》。据邓拓的校友后来回忆,创作《中国救荒史》时,邓拓文思泉涌,写得飞快。由于书写较快,他一个人书写,需要两个人帮他誊写。这部25万字的著作在3个月内写完。1937年,被商务印书馆列入中国历史研究名著丛书出版,受到国内外学术界重视。集中成书虽然只用了3个月,其实邓拓在1935年就开始创作此书。当时,黄河、长江同时于秋季泛滥,中原、江南哀鸿遍野,灾民达数千万人。作为河南大学经济系高材生的邓拓,善于捕捉这一社会重大课题,并联系实际进行研究。他亲眼目睹了灾民流离失所、妻离子散的悲惨景象,并怀着对劳动人民的极大同情,把自己的研究课题同群众的苦难密切结合起来,之后,经深入调查,精心构思,著成《中国救荒史》一书。他在这部力作中,以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为锐利武器,精辟论述了造成灾荒的原因,分析了中国历代的赈灾效果及弊端。他写道:“灾荒史不仅要记述历代灾荒的实况和救济政策……而且必须揭示历史上各阶段灾荒的一般性和特殊性,分析它的具体原因,借以探求预防的途径。”《中国救荒史》自1937年出版后,受到国内外学术界人士的普遍关注和好评,认为《中国救荒史》提出了新的观念,进入了新的境界,开拓了新的视野,填补了研究救荒这一学术领域的一项空白。随后,该书很快被译成日文出版,在中国学术史上占有独特的地位。
1936年,在日本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中华民族危机日益加深的情况下,中共中央派魏伯等同志来到开封,协助建立河南的“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组织(以下简称“民先”)。随后,在邓拓等同志的积极工作下,河南大学许多进步学生纷纷要求参加“民先”,而邓拓被推举为开封“民先”总队长。“民先”成立后,邓拓等即领导开封的进步青年学生展开爱国主义斗争,河南大学的抗日救亡运动也随之掀起新的高潮。1937年6月的一天,邓拓正在河南大学7号楼参加考试,同学提醒他教学楼外来了不少特务,并暗示他赶快走。邓拓得到同学提示后,快速往教室的后门走(7号楼当时的北门称后门),但不幸的是后门也蹲守有国民党的便衣特务,他不幸再次被捕。被捕入狱后,邓拓在狱中沉着冷静,与特务巧妙周旋,没让特务掌握任何证据。
随后,卢沟桥事变爆发,国共实现了第二次合作,形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共中央利用日益高涨的革命形势,迫使国民党释放“政治犯”,加上邓拓的大嫂是开封有名的产科医生,认识不少头面人物,在大哥(邓伯宇,时在河南省政府任职)和大嫂的积极活动下,邓拓被释放出狱。当年,邓拓毕业,并获河南大学法学学士学位。1937年9月初,他决然离开开封,奔赴聂荣臻将军刚创建的五台山抗日根据地。1938年4月,他被派往《抗敌报》(1941年更名为《晋察冀日报》)任社长、总编辑。1944年,在晋察冀中央局领导下,邓拓主持编印了《毛泽东选集》,这是我国首次出版的毛泽东著作集。这个版本随后流传到国外,如苏联、日本等国家,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1949年4月,邓拓任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部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人民日报》社社长兼总编辑、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席。1958年年底,任北京市委书记处书记。邓拓的重要著作和著述有《中国救荒史》《论中国历史的几个问题》《论〈红楼梦〉的社会背景和历史意义》,在《北京晚报》开设了杂文专栏《燕山夜话》等。
邓拓博学多识,才华出众,成就是多方面的。他是杰出的诗人,又是书法家、鉴赏家和收藏家。他在学术领域长期不懈地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他十分注意历史文物的调查和保护工作,重视历史科学的普及工作。在《三家村札记》和《燕山夜话》中,他以杂文的形式,生动活泼的语言,清新流畅的笔调,广泛介绍了科学文化知识和历史知识,具有较强的思想性、知识性和趣味性,敢于对现实中的某些消极面、阴暗面进行揭露和批判,对“左”的错误思想和某些假、大、空的恶劣作风进行讽刺和鞭挞,寓意深刻,发人深省,深受读者欢迎。
邓拓一生著作等身,著有《中国救荒史》《论中国历史的几个问题》《燕山夜话》《邓拓诗集》《邓拓书法选》《邓拓散文》等,其中学术论文209篇,散文245篇,诗词500余首。他的大部分著作已经在《邓拓全集》(第一卷至第五卷)中收录,总计330万字,给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作者:魏海洋 责任编辑:陈艳华)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