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文故事 > >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卓越建树 后世景仰
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卓越建树 后世景仰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6/3/11 10:02:22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这副对联被不少文人雅士悬挂在书斋客厅,已经成为公认的对联精品。这副对联出自我国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先生之手。作为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范文澜与郭沫若并称为中国历史学领域的两位大师。范文澜撰写的《中国通史简编》是中国近百年来最完整、最系统的,被称为我国学术界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系统论述中国历史的开创之作。

        范文澜在开封留下了足迹。他应聘到河南大学任教,主讲中国古代史、文学史、经学等课程。抗战期间,他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参加编辑《风雨》周刊,与嵇文甫、冯纪新等成立河南大学抗敌工作训练班,组织青年学习救亡理论和游击战术。

        范文澜,字芸台,后改字仲云,浙江绍兴人。据了解,范文澜出生于世代读书的家庭,幼年在家乡接受教育。7岁时入私塾,跟随先生背诵《诗品》和“四书五经”;14岁入县立高等小学,学习英文、算学及经学著作,之后,就读于浦东中学和杭州安定中学;1913年考进北京大学文预科,次年考进北京大学国学门。大学期间,他受业于著名学者黄侃、陈汉章、刘师培,在经学家的熏陶下,范文澜曾下决心“追踪乾嘉老辈”。1917年,北京大学毕业后赴日本留学,曾任蔡元培私人秘书。1918年,范文澜到沈阳高等师范学校任教。之后到天津南开中学、南开大学等多所学校任教。这一时期,范文澜先后出版了《文心雕龙讲疏》《文心雕龙注》《水经注写景文钞》及《正史考略》《群经概论》等多部著作。其中,《文心雕龙讲疏》一书博得梁启超好评。从此,范文澜作为一名汉学家开始在文史界崭露头角。

        1925年,“五卅运动”爆发,范文澜接受新思想,参加游行示威等活动。随后,加入中国共产党,积极参加革命活动。由于形势变化,他与组织失去关系,但他仍然积极参与北京地区进步团体活动。1930年和1934年曾两次被捕,都因北大校长和其他几位教授的联名营救而获释。这两次生死磨难没有使范文澜退缩,令他更加坚定了革命信念。为抨击国民党的卖国政策、唤醒民众救亡图存意识,为伸张正义、弘扬民族气节、歌颂历代仁人志士,他以张骞、卫青等25位历史英雄人物为题材,以孟子名句“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为题旨,参考正史及其他官私记载,撰写了著名历史读本《大丈夫》一书,深受民众喜爱。从1927年下半年起,他先后在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中国大学、朝阳大学、中法大学、辅仁大学等大学任教。

        1936年,范文澜应聘到河南大学任教,主讲中国古代史、文学史、经学等课程。据史料记载,范文澜在教学过程中以比较隐蔽的方式向青年学生灌输进步思想。在教课之余,他还经常与进步学生接触,在谈话中分析形势,指引方向,鼓励进步学生。执教于河南大学时,范文澜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七七事变”后,开封文化界进步人士创办了救亡刊物 ——《风雨》,范文澜参加编辑《风雨》周刊,主编《经世》半月刊战时特刊,宣传党的抗日主张。

        曾参与《风雨》编辑工作的王阑西在回忆录中写道:“当时开封是进步人士奔向革命圣地延安的必经之路。1937年8月,一群热心抗日的朋友在开封聚集,他们先后认识了范文澜、嵇文甫、冯新宇、方天逸、姚雪垠等人。1937年9月12日,在中共河南党组织的领导下,开封文化界的进步人士创办了救亡刊物——《风雨》。《风雨》周刊创刊号印刷了数千份,在学校、街头发售,被一抢而光。不久,《风雨》即成为中共河南省委的机关刊物。该刊的时事政治版由王阑西主编,文艺副刊由姚雪垠主编,河南大学嵇文甫教授主要负责对外联络工作。1938年1月21日,周刊改为日刊,增加了方天逸、范文澜两位主编。”

        范文澜的儿子范元维谈到父亲在河南的经历时曾说,父亲将自己的400元月薪全部捐献给《风雨》周刊,自己却过着喝稀饭吃青菜的艰苦生活。1938年6月,开封沦陷,《风雨》周刊停办。范文澜在这段时间写文章、办讲习班、作演讲。在河南省委支持下,范文澜与嵇文甫等人共同发起成立了河南大学抗敌工作训练班,组织青年学习救亡理论和游击战术。

        1937年12月,范文澜带领抗敌工作训练班70余人从开封徒步前往许昌、舞阳一带,从事救亡工作。1938年6月,范文澜辞去河南大学教授职务,毅然投笔从戎,参加新四军游击队,辗转公式岈山等地,被誉为“文武双全的民族英雄”。

        范文澜早年曾沉浸于传统国学,他的一生经历了由“追踪乾嘉老辈”到信奉马克思主义、从宁静的学者成长为革命斗士的转变过程。1939年9月,他重新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受命转移到延安。在延安,范文澜有机会读到更多的马列著作,思想发生了一次重要飞跃。在延安工作期间,他潜心从事历史研究,撰写了《中国通史简编》和《中国近代史》两部重要论著,极大推动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学的发展。《中国通史简编》是我国第一部马克思主义通史著作,它的出版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于中国历史有了自己的发言权。同时,该书夹叙夹议、口语体的新风格赢得了广大读者喜爱,也得到了众多学者赞赏。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陈其泰为范文澜的传奇一生写下了这样的颂章:“他脱下教授的长衫,穿上抗日战士的军装,与民族共命运,与群众同呼吸,从中原游击战场,来到延安宝塔山下。窑洞中的油灯陪伴着他,撰成《中国通史简编》,从内容到风格都使人耳目一新,又撰成《中国近代史》,奠定了此重要研究领域的基本格局。”

        范文澜在史学研究中,投入了自己的全部心血,“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字空!”就是他用来鞭策自己的格言。只有肯坐“冷板凳”,认真读书,才能写出有价值的东西。在延安的土窑洞里,艰苦的生活条件和勤奋著述,使他一只眼睛几近失明。在晚年,他用20多年的时间,不断对《中国近代史》和《中国通史简编》进行修改和完善,每天都潜心读书和写作。范文澜先生用他的一生,实现了自己的诺言。他通过几十年的潜心努力,撰写了在中国古代史和近代史领域都享有盛名的历史著作,教育了一代又一代读者。

        范文澜在史学领域的卓越建树,为后世所景仰。

(作者:王兰兰 责任编辑:陈艳华)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下一篇: 民俗——盘头
相关旅游资讯
景区推荐
推荐景区
最新热门资讯
旅游攻略
美图欣赏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90154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