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最早从北宋成为节日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6/3/7 9:30:57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中秋节的起源很多,但官方正式确定中秋为节日,是在北宋时期。这一观点,在3月4日晚央视一套播出的《中国诗词大会》第四期节目中得到了评委专家的认可。
中秋节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成为与春节齐名的中国主要节日之一。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礼记·月令》:“仲秋之月养衰老,行糜粥饮食。”民俗学博士、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副教授彭恒礼认为,“中秋”一词最早的含义有两个:一是指农历八月,秋季包括农历七月、八月、九月,八月正好位于秋季之中;二是指农历八月十五,正好是秋季过半的时候,故名中秋。宋之前的中秋主要指的是前一个意思,宋以后才逐渐形成八月十五中秋节。
彭恒礼说,官方正式确定中秋为节日,是在北宋太宗年间。当时,宋太宗赵炅在东京(今开封)正式定农历八月十五为中秋节,取意于三秋的正中,有万民同庆、举国同喜之意。中秋节成为正式的节日,跟北宋政府在东京举行的科举考试也有关。北宋政府的科举考试3年一次,恰好也是在八月举行。于是,佳节和桂冠结合在一起,就把应试高中者称为月中折桂之人。每到中秋,就进行隆重庆贺。《宋史·太宗纪》中说:“以八月十五为中秋节。”从此,中秋节开始作为正式的节日,最先在东京盛行,接着风靡全国。当时,过中秋节时北宋皇宫里吃的是宫饼,民间吃的是小饼、月团,这些饼类又被称为“荷叶”“金花”“芙蓉”等,是现代月饼的前身。北宋大文豪苏东坡说:“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酥是油酥,饴就是糖。
开封市花好月圆酒店董事长王月飞对于中秋节颇有研究,他向记者介绍说,人们常用“花好月圆”这个成语形容中秋佳节,寓意美好和团圆。很多人都以为“花好月圆”中的“花”指的是牡丹花,事实并非如此。其实,“花好月圆”源于《行香子》这首宋词,作者是晁端礼。这首词写道:“别恨绵绵。屈指三年。再相逢、情分依然。君初霜鬓,我已华颠。况其间有,多少恨,不堪言。小庭幽槛,菊蕊阑斑。近清宵、月已婵娟。莫思身外,且斗樽前。愿花长好,人长健,月长圆。”这首词中的“月”指的便是中秋之月,而词中的“菊蕊阑斑”也证明“花好月圆”的“花”指的是菊花。
既然,中秋节最早在北宋成为节日。那么在当时的北宋东京,人们都是怎样过中秋节的呢?对此,很多著作中都有记载。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说:“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而且“弦重鼎沸,近内延居民,深夜逢闻笙芋之声,宛如云外。间里儿童,连宵婚戏;夜市骈阗,至于通晓。”吴自牧《梦梁录》说:“此际金凤荐爽,玉露生凉,丹桂香飘,银蟾光满。王孙公子,富家巨室,莫不登危楼,临轩玩月,或开广榭,玳筵罗列,琴瑟铿锵,酌酒高歌,以卜竟夕之欢。至如铺席之家,亦登小小月台,安排家宴,团围子女,以酬佳节。虽陋巷贫篓之人,解农市酒,勉强迎欢,不肯虚度。此夜天街卖买,直至五鼓,玩月游人,婆婆于市,至烧不绝。”更有意思的是,《新编醉翁谈录》记述拜月之俗:“倾城人家子女不以贫富能自行至十二三,皆以成人之眼眼饰之,登楼或中庭焚香拜月,各有所朝;男则愿早步蟾宫,高攀仙桂……女则愿貌似嫦娥,圆如皓月。”
(作者:李晨公式 责任编辑:陈艳华)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