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文故事 > >小浪底的轶事
小浪底的轶事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6/2/20 11:07:42 来源:洛阳市旅游局 点击次数:

  黄河浪底水利枢纽工程,位于河南孟津境内,因其是在孟津县的小浪底村建起,故而被称为黄河小浪底工程。它是一项集防洪、防涝、减淤、灌溉、供水、发电等综合效益为一体的特大型控制性工程。全坝高280米,南起邙山北连王屋山的坝体总长16667米,是目前我国江河上修建的一座最大的土坝。装机容量180万千瓦,平均年发电量5l亿千瓦时,完成后下游防洪标准从60年一遇提高到1000年一遇,解决了对下游的洪水威胁。改善黄河沿岸的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用水条件。这是中华民族治黄史上的一个奇迹。

  这个村,原本是叫丹阳,相传4000多年前,大禹治水经过此处,为平息水患,丹阳村村民舍小家顾大家,为纪念他们,就把丹阳村改为小浪底了。

  黄河小浪底旅游风景区,总面积1262平方公里,分小浪底大坝、紫荆山、里峡、三门峡大坝四片,13个景区,113个景点。每个景点都有悠久的历史故事。

  黄鹿山 黄鹿山位于孟津境内,黄河南岸山下有凹,叫曹营凹,是当年曹操的军营所在地。现在我们所处的这个置下面就是赤河滩。现已移居至孟津县的送庄镇。据说曹操和袁绍,在清河村大渔窑渡口打了一场恶仗。曹操兵马驻守的那一凹地,后被称为曹营凹,营前修辕门,放马吃果滩,饮马黄河边,曹操宴请有功将士的那道沟,叫大宴沟村,将士阵亡被埋葬的地方叫坟坡村。袁绍在黄河那边的大山寨安营驻扎。古代战前有战书,交战时,袁兵乘船过来就在我们下边吃果滩,第打完一次仗,现渡河归营。就这样,双方在这里展开了旷日持久的战争。双方死伤无数,血流成河,整个吃果滩被染成了赤红色,原有的300多亩果树已被毁尽。从此,这里就叫赤河滩。赤河滩村系黄鹿乡所属,说起黄鹿山,更有着一段传奇的色彩。那是唐太宗李世民执政时,曾经来孟律打猎。一群人前呼后拥着他来到这里。突然在河边见一头白鹿,便策马去追。当追到黄河最后一个峡谷,南岸小浪底村西南的这座山时,发现白鹿居然变成了黄鹿,李世民惊呼:神鹿也!急令随从下马跪拜谢罪。

  周半县的传说 这个周半县就住在前面那个大宴沟里,就是前面说的曹操宴请有功将土的地方。周半县名叫周法,是西汉周勃的后裔。周勃因辅佐朝廷有功,被汉高祖刘邦封为西降候。明末周家从山西迁居孟津的白鹤镇。清朝雍正年间,白鹤遭水灾,周法和妻子扶老镌幼在一只喜鹊引领下来到了这条沟里,安身立命,开荒种地,日子过得很清苦。后来因黄河发大水,治水有功,被官府赏赐黄金千两,绸缎百匹,田亩能抵半个县,并替全县百姓缴一半赋税,深受百姓爱戴。如今虽然大宴沟已多被淹没,但他古老的家容宅貌尚存一些美丽的姿容。

  妯娌村 水库南岸半岛,先前的妯娌村一杯水淹没,妯娌村的人们已经搬离他乡,但妯娌俩留下的真实故事仍在广泛流传。500年前,这里住着一户姓高的兄弟两个,老大高大江,老二高大海,各有一个美丽的妻子。兄弟俩种地、捕鱼为生;妯娌俩纺线织网,操持家务。四口之家,团结和睦,相敬如宾。一天,妯娌俩在黄河边洗晒衣服,被黄河北行船的济源府财主雷万寿的二公子(外号干萝卜)投石测水戏弄。妯娌俩衣服虽已被溅湿,但知其是方圆远近的泼皮无赖的恶棍,敢怒而不敢言,遂起往村里跑。干萝卜看这俩女人姿色出众,令船靠岸带上帮凶向村里赶来。他们没有找到妯娌俩,就把兄弟俩捆起来,向在每个人身上坠上一块大石头,向村里狂叫,妯娌俩如不出,他们就把兄弟俩沉进黄河。躲进山洞的妯娌俩,听见干萝卜威胁,非常痛恨和难过,正要出来搭救亲人时,又听见大江大海二兄弟的警劝声:"你俩不要上当,千万别出来,一定活下去"。干萝卜美梦落空,气急败坏地把高家兄弟推进黄河致死。并在山下点火烧山,欲将妯娌都烧死。刹那间,狼烟四起,大火滔天,突然晴天一声炸雷,大雨滂沱,火被浇灭,干萝卜被雷电劈死后又被洪水卷走。

  妯娌俩化悲痛为力量相依为命,在这片土地辛勤耕作,育苗种树。经她们栽的一沟桃树,叫桃树沟;一坡核桃树,叫核桃坡。一岭榆树叫榆树岭。到了明宣宗宣德三年,山西洪洞县大槐树地带大移民,来妯娌村住了几户人家。妯娌俩待她们如客人,热情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并教他们种植纺线、捕鱼、结网。他们也把妯娌俩当成自己长辈相待。后来,妯娌俩相继去世,大家遵照他们的生前遗嘱,将妯娌俩合葬一墓,就叫妯娌没。妯娌坟就在山那边的姚家沟上坡四亩地内。助理俩的勤劳与智慧、善良和热情,影响着后人。关于小浪底的历史传说还有龙山文化,仰韶文化,新石器早期文化遗址,有夫子崖,王母洞与黄河大佛许多等。小浪底的历史传说,充分显示了中华民族历史的源远流长和文化底蕴的深厚。

  小浪底名称由来的传说 有关小浪底名称的由来,当时有无数种传说,且大多与大禹治水有关。这些传说都表现了当时小浪底人民为配合大禹根治水患,弃小家顾大家的无私精神。

  大禹治水 据《尚书。禹贡》记载:大禹“导河积石,。。。。。。又东至于孟津”。相传当时小浪底地区是一个小平原,那儿原有个丹阳县城,风调雨顺,土地肥沃,绿树成荫,农业发达,人民安居乐业。

  当时,正值尧舜禹时期。那时的黄河流域经常发生洪水,滚滚黄河肆意泛滥,大片良田被淹没,村庄被冲毁。尧舜禹三帝都爱民如子。面对此情,十分痛心。他们前仆后继,决心治理水灾,造福百姓。尧派人去治理黄河,但多年成效不大。后来,舜受禅继位,继续尧未了之愿。他先派鲧去治理,鲧采取拦堵之治,依然无法治平水灾,最后无功被杀。舜又派鲧之子大禹前。大禹聪明好学,为人忠厚朴实,他广泛吸纳众人的建议,又吸取父亲失败的教训,最终总结出治水良方——疏导法,他劈山开道,使黄河顺河道归入东海。

  这一天,大禹引水到丹阳县西山下,正准备指挥众人劈山导水,实然发现山东麓是另一种情形。这里丝毫没受洪水侵扰,庄稼旺盛,民居整齐,富饶美丽,人们丰衣足食。爱民如子的大禹实在不忍心打破这一方人们的田园生活。一旦劈开此山,这一切将荡然无存,他急命治水大军停止工作。但这一带特殊的地形给改道带来极大困难。因为此山南北皆是山峦重叠,峰峰相连,要绕开这里,不论从南从北开道都比登天还难,那又不知要多少年,要耗费多少人为物力。而眼下肆虐的洪水仍日夜不停地危害百姓。大禹犹豫不决,思来想去,没有主张,他一夜之间愁白了头。

  消息传到了丹阳县,丹阳人民看到大禹风里来雨里去,和群众同甘共苦,为了争取时间,也为了表时治水决心,他三过家门而不入。深明大义的丹阳人深为其精神所感动,他们纷纷表示,愿意舍弃自己的小家园,劈开此山为大家造福。大禹见丹阳人民如此明理,感动得热泪横流。他立即带领大家帮助丹阳人民搬迁家园。

  待丹阳人民搬迁完毕,大禹马上率千军万马劈山。黄河被了,大禹看到黄河流过丹阳后,顺河道缓缓东去,再没有昔日那种大浪滔天的威风,心里非常高兴,就送给丹阳一个新名字——小浪底,以纪念丹阳人民为治理黄河所做的重大贡献。

  马渚传说 霞湖西部有马渚岛,此处西距小浪底大坝约3000米,西有为建设小浪底工程而专修的公路桥,东边则有焦枝铁路的复线铁路桥,南岸为柏崖山硖石峰,北岸为太山庙。

  马渚,当地百姓俗称马粪滩,传说与东汉光武皇帝刘秀有关。公元25年6月,刘秀在河北的鄗(今河北柏乡北)称帝,建立了东汉政权。7月,派吴汉率建义大将军朱祜等11位将军围朱鲔于洛阳(朱鲔是位能征惯战、智勇双全的名将)。8月刘秀亲赴河阳督战。刘秀部众围攻洛阳数月不下,遂派遣朱鲔旧部岑彭劝降朱鲔,朱鲔担心自己曾参与诛杀刘縯(刘秀的兄长),又曾规劝更始帝刘玄不要派遣刘秀北伐,为刘秀所不容,刘秀承诺:“举大事不忌小怨。鲔今若降,官爵可保,况诛罚乎!河水在此,吾不食言!”朱鲔遂降,10月,刘秀车驾入洛阳,并将都城定在了洛阳。长达数月的洛阳争夺战,马粪滩成为战马的放养之地。战争结束后,滩涂上留下了厚厚的一层马粪,遂将此地命名为马粪滩。

(作者:孟津县旅游局 责任编辑:曾玉梅)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相关旅游资讯
景区推荐
推荐景区
最新热门资讯
旅游攻略
美图欣赏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90154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