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文明的肇始地——孟津
北濒黄河,南临伊洛的孟津,地理位置优越,自然环境美轮美奂,是最早人类的宜居之地。漫长的历史长河之中,在这里沉淀了十分丰厚的历史遗存。
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发祥地,她就像埃及的尼罗河、巴比伦的双子河、印度的恒河一样,中国的黄河哺育了中华文明,而这一文明的主要代表是华夏民族创造的华夏文化。华夏民族传说中的先祖伏羲氏、有蟜氏、炎帝、黄帝以及以后的尧、舜、禹等,都是华夏民族的著名首领,他们的活动范围就是在河南、陕西、山西、河北这一带,而位于黄河中下游分界地的孟津更是这些部族的活动中心。
孟津这里处邙山腹地,偎黄河之阴,地势开阔,土壤肥沃,沟壑纵横,台地遍布,是适宜古代人们狩猎、种植、繁衍生息的地方,也是华夏民族的老家。《 汲冢周书·度邑解》云:“自洛汭延于伊汭,居阳无固,其有夏之居。”司马迁的《史记·封禅书》记载:“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数年来的考古发现,就印证了史书的这些宏论,也进一步丰富了这一地区的历史文化内涵。
经过1984年的文物普查和复查,在全县10个乡镇之内,发现古文化遗址43 处。这些遗址上迄新石器时期的裴里岗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下至商周、秦汉时期。这些人类繁衍生存的遗址和故物,为我们了解古代先民的历史文化,提供了确凿的实物资料和有力佐证。它是中华历史长河中的一朵浪花,是中华文明的一页华章。中外考古学家众口一词:孟津是河洛文化的核心地带,是中华民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如今孟津境内已经发现的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在中华民族文明史上占据着重要的一页,这对于研究古代人类社会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1、裴里岗文化遗址
裴里岗文化是中原地区人类较早的开始定居生活的文化类型,大约距今7000到8000年,主要以石磨盘、石磨棒等磨制工具为代表,是人类由打制石器向磨制石器转型的阶段。那时候,人们开始烧制陶器,过着狩猎、采集的定居生活。这时期的文化遗址,在孟津发现了二处:
(1)朱寨遗址
在送庄镇朱寨村东约500米的台地上,东西南分布于图河岸边,面积约在22500平方米。
(2)寨根遗址
位于原煤窑乡寨根村南300米处黄河南岸的台地上,面积达24000平方米。
从这一时期人类生活的遗迹里,我们了解到伏羲氏在孟津活动的可能性,以及当时孟津的生活环境,让我们感到人类生存、发展的艰辛和不易。
2、仰韶文化遗址
仰韶文化是中原地区黄河流域分布较为普遍的文化类型,距今大约有5000到6000年,是母系社会的繁荣时期。人们由采集走向种植,由狩猎转向畜牧。陶制工艺不断发展,它的主要特征是使用彩陶和红陶。生活范围不断扩大,人们开始建造房屋,以母亲的血缘关系,过着集体的定居生活。
孟津境内仰韶文化遍布,诸如城关镇的李家窑、寺河南遗址,会盟镇的铁炉、台荫、双槐、小潘沟遗址,平乐镇的新庄遗址,朝阳镇的后李遗址,白鹤镇的霞院、蜂王遗址,送庄镇的凤台、负图遗址,麻屯镇的冯疙瘩、薄姬岭、下河、水泉遗址,横水镇的横水遗址,小浪底镇的班沟遗址,常袋镇的杨沟遗址等。这些遗址所处的台地上灰土遍布,岸壁上暴露出灰坑多处,地面上的陶片俯拾即是,有丰富的石镰、石斧、石铲、石凿等石器。
看来,那时候的孟津,人们盖房定居,普遍开始制造劳动工具,男耕女织,畜牧养殖,烧制陶器,这里已经是人迹遍布的繁闹景象。
3、龙山文化遗址
龙山文化是继仰韶文化之后在中原地区分布更为集中的一种文化类型,距今约有4000——5000年,主要以灰陶和黑陶等陶器为主,是父系氏族公社的鼎盛时期。这时候人们已经学会种植、畜牧,制陶工艺进一步提高,生活范围进一步扩大,人们以父亲为血缘关系,过着集体定居的生活。
孟津境内10个镇均有分布。城关镇的大阳河遗址,会盟台的潘沟遗址,平乐镇的平乐遗址,送庄镇的送庄遗址,小浪底镇的上村、马屯、赤虎滩、妯娌遗址,白鹤镇的河清、柿林遗址,朝阳镇的卦沟 、湹沟遗址,常袋镇的菠萝窑遗址等。遗址中有大量的灰坑、黑陶、灰陶片,石器有石斧、石镰、石铲,饰有格纹、绳纹、炫纹、划纹的鼎足、盆、花边罐、豆、鬲、钵、瓮、碗、杯以及炭化的谷粒痕迹。这些文化遗址的发现,显示了孟津地域文化的鲜明特色,反映了这个地方的历史悠久和古老。
1996年,为配合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建设,进行了文物抢救工作,由洛阳市文物考古工作队、郑州大学文博学院考古系联合发掘的“孟津妯娌古文化遗址”,被评为1996年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进一步展现出了孟津历史的悠久和古老。
这里,我们看到了远古时期人类生活的概况,既让我们了解到远古人类的生活、活动情况,了解到远古人类的困苦和艰难,看到了他们战胜困难的毅力,也使我们看到古代劳动人民克服困难的智慧和能力。
有关时光旅行的故事,总能引发人们津…[详情]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90154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