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的长葛城,就是“鲁隐公五年,宋人伐郑围长葛”的那个长葛城。郑武公掘突辅佐周平王迁都洛阳以后,武力灭了虢国(在今荥阳一带)、郐国(都城在今密县东南大隗镇),在新郑建立了郑国。相传长葛邑为郑武公掘突所筑,为其汤沐邑。郑简公将长葛邑封给了郑国执政子产做采邑。采邑的意思是:将长葛邑的公田收入和租税,作为子产的禄俸。长葛邑的具体方位,就在今天官亭乡孟寨村那片古城遗址上。现存西城墙3段,长120米,高3~4米,数十年前,城墙尚较完整,高约8米,上宽5米,墙上可种一畦地,后来平整土地,劈墙填壕,墙下垫高了2米,墙顶挖低了2米。南城墙和东城墙仅有墙基可寻。城东西宽500米,南北长450米,呈长方形,周长1900米,占地337.3亩。经考古工作者鉴定,确系春秋时代的古城墙。这座春秋时代郑国的城邑,战国时代先后为郑、韩、魏所占有。后因社中树暴长,更名长社,并在其南12里处新建一座更为宏大的长社城。原先的“长葛邑”那一带,便叫作“长葛乡”。
长社城的故址在哪里呢?唐代李吉甫《元和郡县志》载:“长社故城在许州长葛县西五里,遗址尚存。”据专家考察推断,在今老城镇辘轳湾与打绳赵村之间。魏碑《禅静寺刹前铭》中“迩带地阙”所指的地阙,也许就是长社城。1985年在打绳赵村北双洎河岸边,曾发掘一段古城墙基址,夯土层厚约10厘米,夯窝为石杵痕迹。墙基附近还发现一颗带有铜箭镞的人头骨和一个陶纺锤。考古工作者初步认定这段古城墙基,即是古长社城基址。
秦行郡县制,长社这块地方是为长社县。长社城即为县城。从公元423年到549年这126年中,长社城还是颍川郡治和颍川州治。可惜,在东西魏长社之战中,东魏高岳、高澄,以双洎河河水代兵,把长社城给淹没、毁弃了。
公元547~549年,东魏高岳、高澄进攻长社的时候,在长社城东南方的高地建起了一座新城,作为军队营垒,因城门楼是用战车车箱建成的,所以俗呼为长箱城。隋文帝开皇六年(公元586年)设置长葛县,长箱城便成了长葛县的县城。这个县城,便是现在的老城。从始建到现在,已经有1464年的历史了。
这座长葛县城,原呈长方形,面积甚小,北城墙在旧县衙后街,西城墙在旧县衙西墙外,至清代顺治三年(公元1646年),才改建成方形,并扩大了城区面积。城墙原为夯土墙,明代崇祯十三年(公元1640年)知县张熔乾抽调人进行补修,才砌成了砖墙。后因双洎河水冲决,屡次重修,到民国年间城墙高8.3米,顶宽3.3米,周长3250米,城内面积约1000亩。城外有壕,面宽20米,底宽12米,深6.7米,民国十三年,引清潩河水灌壕。城原有四门,明代正德年间,知县李璇为防止农民起义军攻城,筑闭四门,另开一小南门,让县民出城打柴汲水。嗣后,长葛城便有了5座城门。东门叫迎恩门,西门叫利用门,南门叫正德门,北门叫惠波门,小南门叫坤静门。城内的主要街道,有东大街和西大街,商业店铺多集中在这两条街上,此外有衙前街、衙后街、朱家巷等。城区人口最多时,达15000余口。
城内无十字街口,据说因为没有出过状元,不敢开十字街口,文庙的“天开文运”照壁,也不敢开启正门。
新中国建立后,中共长葛县委驻旧城隍庙,县人民政府驻旧县衙。直到 1960年10月,县委、县政府迁至和尚桥,原县城被称做“老城”。
现在的长葛城,是1958年开始兴建的。具体方位在北纬34‘13·25”,东经113‘46·08”。原为和尚桥公社和尚桥村。1903年京汉铁路通车后,被列为四等小站,仅有车站下的两条小街。1960年开始作为长葛县城时,城区面积1.6平方公里,新开的主要街道,有八七路,人民路,新华路,建设路等。房屋建筑面积55812平方米。以后,城区不断扩大,建筑不断增加。改革开放以来,城区建设迅速发展,1981年5月,县人民政府组织工程技术人员30多人,对县城规划进行修订完善,经县人大常委会讨论通过,报上级批准,付诸实施,使县城建设布局更加合理。1993年12月14日经国务院批准,长葛撤县建市。作为市委、市府机关所在地的长葛城,于1996年由同济大学重新规划,其方案经由省政府批准施行,长葛城自此以更加合理的布局更加迅猛的速度扩建其规模了。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90154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