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文故事 > >旧县背装:民间绝活 艺术“杂烩”
旧县背装:民间绝活 艺术“杂烩”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6/1/26 9:55:10 来源:洛阳市旅游局 点击次数:

  和着锣鼓、唢呐演奏出的喜庆音乐,身着长袍的“南极仙翁”单手举着一根“树枝”,走得威风凛凛。“树枝”上挂着一个七八岁的小姑娘,扮演仙鹤童子。“仙鹤童子”不时翻身、旋转,引得周围观众连声叫好。这是嵩县的民间高手在表演旧县背装时的精彩场景。

  今年10月,嵩县旧县背装入选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项起源于嵩县旧县镇的民间绝活,以其精、奇、妙、绝、险的特色,吸引着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与喜爱。

  民间艺术“杂烩”

  旧县背装始于清光绪三年(1877年),由孟州铁匠李装奇、李英科父子逃荒至嵩县旧县镇西店村定居后首创。当时,村里成立了火神社,在每年正月十五晚上和正月十六举行祭祀活动。为兴盛神火,李氏父子便开始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精湛的铁艺进行创作,他们经过上百次试验,和社火铜器相结合,创作出了背装这种造型独特的民间舞蹈形式。新中国成立后,老艺人将背装演变为纯粹的民间娱乐项目。

  背装由上、中、下三部分组成。上部是由男女儿童装扮成的生、旦等角色;下部是由成年男女装扮成的生、旦、净、末、丑等角色;中部是由金属等材料制作的与表演相关的风景、建筑和植物、动物等,连接上部、下部人物。在表演时,下部演员来回走动,上部人物可做倒立和左右旋转360度动作,表演的都是《杨八姐游春》《哪吒闹海》《蟠桃会》等民间传说故事中的情节。

  嵩县文广新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严格来说,旧县背装属于舞蹈的一种,但其也融合了铁艺、彩塑、彩绘、剪纸、杂技、器乐等艺术门类,可谓民间艺术“杂烩”。旧县背装题材丰富,寓意深刻,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因其作品以惩恶扬善、尊老爱幼等富有教育意义的故事为主题,潜移默化地培养了人们的高尚情操和良好的道德风尚,对于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

  走向正规化发展道路

  “文革”期间,旧县背装险因“破四旧”而失传。由于有识之士的秘密保护,其“中节”制作技艺得以传承。改革开放后,背装在西店村及周围村庄再次盛行,成为村民们在节庆时不可或缺的表演节目。

  2001年,当时的西店村党支部书记李大克产生了把旧县背装发扬光大的想法。于是,他集合村里的背装演员和道具制作人员,成立了西店背装艺术团。在当年的洛阳牡丹花会上,艺术团的演出引起了轰动,旧县背装从此走出大山。

  名声在外,艺术团的演出邀约不断,李大克的心里却产生了一丝忧虑:旧县背装虽然精彩,但形式较为单一,大家会不会很快就看腻呢?

  2003年,艺术团演职人员商量后决定,将背装与高跷“混搭”,增加表演的惊险性。“其实当时表演‘下装’的演员都是文艺能手,高跷、背装都很拿手,但是把两者结合起来,让他们作了不少难。”李大克说。演员们经过刻苦训练,终于将高跷上的背装表演完美地呈现在世人面前,让老艺术开出了“新花”。

  今年,旧县背装入选省级“非遗”名录,西店背装艺术团的成员们欢欣鼓舞。在县文广新局的支持下,艺术团成立了嵩县背装演艺有限公司。“现在我们有了演出证,外出演出更正规了,这将更有利于我们艺术团乃至背装这门艺术的发展。”李大克说。(洛阳日报记者 张宁 通讯员 赵博)

(作者:张宁 责任编辑:曾玉梅)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相关旅游资讯
景区推荐
推荐景区
最新热门资讯
旅游攻略
美图欣赏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90154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