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文故事 > >圜钱:乱世中的治世情怀
圜钱:乱世中的治世情怀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6/1/21 10:21:00 来源:洛阳市旅游局 点击次数:

  洛阳战国墓出土的谷纹玉璧

  (摄于洛阳博物馆)

  “垣”字圜钱

  (摄于中国河洛钱币博物馆)

  “安臧”空首布(资料图片)

  东周国圜钱(资料图片)

  西周国圜钱(资料图片)

  货币是人类的伟大发明。它为自由和财富代言,催生了无尽的欲望和不断的战争。洛阳出土的大量货币,就是朝代更迭和文明演进的见证。

  从纺轮、玉璧到圜钱

  前几天,我专程去了一趟汝阳县城,参观中国河洛钱币博物馆。这里收藏的古钱币琳琅满目,圜(huán)钱却数量不多,其中圆孔圜钱只有一枚,摆在那里醒目而孤独。

  生于乱世的圜钱,就这样展示着它的命运。然而,就是它,承载着古人对天地之道的思索,也奠定了之后中国两千多年货币形态的基础。

  圜钱,是一种圆形的青铜币,流通于战国时期。当时,楚国有蚁鼻钱,齐国有刀布,在东周王城洛阳及其他诸侯国,则有平首布等在大量流通。

  先秦货币“群雄林立”,圜钱能从中脱颖而出,与它的造型及寓意等都有关系。

  早期的圜钱有圆孔,形似玉璧,玉璧则是由纺轮演化而来的。在新石器时期的仰韶文化等遗址上,人们已发掘出石纺轮和陶纺轮,都是圆形中间穿孔。这种曾被大量使用的纺织工具,就是圜钱最早的祖先。

  形似玉璧的圜钱,和玉璧的“血缘关系”很近。《说文解字》中称:“圜,天体也。”“璧,瑞玉,圜也。”玉璧和圜钱如此相像,又有“璧圜像天”的说法,可见圜钱和玉璧一样,可以作为天体的象征。

  自古以来,玉璧作为贵重的实物货币,通常在大宗交易或赏赐、馈赠时使用。比如,洛阳人苏秦在赵国拜相,赵王很高兴,就赠他白璧百双、黄金千镒(yì);当年周穆王西巡,精心给西王母挑选的礼物是“白圭玄璧”;秦昭王愿意拿出15座城池,只为得到心心念念的和氏璧……

  老实说,玉璧就是货币中的贵族,普通百姓再喜欢它,也没几个人能玩得起。直到战国中期,形似玉璧的圜钱才被铸造出来,既和玉璧一样寓意天体,又大小适中、携带方便,人们很容易就接受了这种新型货币。

  只是,战国是乱世,注定了圜钱的流通时间和范围都是有限的。

  圜钱见证周王朝灭亡

  洛阳出土的圜钱,正面多有铭文,如“垣”“共”“安臧”“东周”“西周”等。其中,“东周”圜钱与“西周”圜钱数量极少,铸造流行于战国末年,是周王朝灭亡的重要见证。

  需要留意的是,这里的“东周”和“西周”,只是战国晚期从周王室分出来的两个诸侯国。历史上常说的西周、东周是两个朝代,跟它们并非一回事。

  战国晚期,周王室已是日暮途穷,根本拿不出可以分封的土地,为何还要打肿脸充胖子?这得从周考王姬嵬(wéi)说起。

  公元前441年,姬嵬杀死哥哥周思王,当了天子。在此之前,周思王也是杀兄自立的。这样的恶性循环,让成了胜者的周考王心里很不踏实,他怕弟弟姬揭哪天也来抢王位,到时自己恐怕难逃一死。

  为了安抚姬揭,避免他打自己的主意,周考王不惜拿出王城来分封。姬揭的封地在洛阳城及西边一带,因此就名西周国,周考王在王城内算是寄居。姬揭死后,其子周威公继位。公元前367年,周威公也死了。他的两个儿子公子朝、公子根,为争王位打得不可开交。最后,公子朝“接班”成了周惠公,争位失败的公子根跑到洛阳城东的巩地,在赵国和韩国的支持下自封周公,其封地就称东周国。

  到此时,周天子所有的土地已被瓜分殆尽,只能在东周国或西周国借住。后来,西周国、东周国相继为秦所灭。西汉贾谊在《过秦论》中说“吞二周而亡诸侯”,“二周”就是指这两个诸侯国。

  西周国所铸圜钱为圆形圆孔,有“西周”铭文,东周国所铸圜钱与其相同,铭文为“东周”。这两种圜钱出土虽少,却是近八百年周王朝最后时光的见证。

  从圆孔圜钱到“天圆地方”

  现在人们看到的圜钱,有圆孔和方孔两种,其中圆孔圜钱出现较早。

  最早的圜钱,是魏国铸造的。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分封韩、赵、魏三个诸侯国,史称三家分晋。在历史上,这是春秋和战国的分水岭,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也是由此开篇的。

  当时,魏国任用李悝进行改革,很快成了战国初期的头号强国。出于经济发展的需要,魏国铸造了圆孔圜钱。这种圜钱大小适中,流通较广,钱面上有“济阴”“垣”“共”等纪地文字。“垣”字圜钱和“共”字圜钱在洛阳多有出土,仅伊川白元就曾一次出土了上万枚,可惜多已流失。

  洛阳出土的圜钱中,还有一种铭文为“安臧”的。对这两个字的确切含义,学术界至今仍有争论。不过,洛阳曾出土了许多“安臧”平首布,而圜钱和平首布上的“安臧”二字颇为相似。这至少可以证明,它们是一脉相承的,铸造年代比较接近。

  圜钱的好处,各国很快就意识到了。战国中晚期,周和赵、齐、燕、秦等仿效魏国,纷纷铸造圜钱。其中,有的圜钱仍为圆孔,有的则渐渐演变成了方孔。

  一般认为,方孔圜钱是当时人们“天圆地方”这一观念的产物。“圜”字古也通“圆”,西晋人鲁褒作《钱神论》,称:“钱之为体,有乾坤之象,内则其方,外则其圆。”就是说,外圆内方的钱是天地的象征。《吕氏春秋·圜道》中则称:“天道圜,地道方,圣王法之……方圜不易,其国乃昌。”让“天圆地方” 的观念通过货币来广为流传,以保国家的长久兴盛,也许就是圜钱演变成方孔的重要原因。

  然而,在战国中晚期,各诸侯国互相攻伐,战争不断,一场大变革正在来临。在这样动荡的社会背景下,“方圜不易,其国乃昌”,只能是一个美好的理想。

  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统一货币。寓意“天圆地方”的方孔圜钱被保留下来,在全国推行,并成为之后两千多年中国货币的主流形态。

(作者:张广英 责任编辑:曾玉梅)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上一篇: 眉间开出一朵花
下一篇: 洛堤步月
相关旅游资讯
景区推荐
推荐景区
最新热门资讯
旅游攻略
美图欣赏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90154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