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文学教育家华锺彦:学识渊博 见解独到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6/1/19 10:04:30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华锺彦(1906年~1988年),辽宁沈阳人,名连圃。1930年、1933年先后毕业于东北大学和北京大学,曾师从高亨、钱玄同、俞平伯等学术大师,并师从高步瀛,专学唐宋诗词。31岁时受聘为教授。华锺彦从事中国古典文学教育50余载,先后执教于东北大学、东北师大、河南大学等高等院校。治学严谨的华锺彦为确保教学质量,在古典文学各个领域深入研究,成果显著。自1955年至1988年,这位富有激情的诗人在河南大学工作长达34年,弟子遍及海内外。在上世纪80年代,华锺彦不断呼吁重视诗词吟咏的理论研究,并引起各方重视。
记者接触唐诗宋词后,耳边断断续续被告知,诗词是古时吟唱的“歌曲”。而后,朦朦胧胧得知,除了诗歌之外,文章的吟咏也是中国传统的读书方法,然而,终不能感受其中韵味。幸运的是,就读河南大学后,在古典文学特别是古诗词的课堂上,多次听到授业之师提起已故河南大学老教授——华锺彦,才略知华锺彦在诗歌写作特别是诗词吟咏方面的贡献。
“男儿生不能备身王门执金吾,又谁能卑身甘为虏作奴!短衣揖客出门去,宝剑千金醉后盱。行行路出江南道,十万胡儿身手好。铁血春红陌上花,鬼磷夜碧江边草。虏帅大纛号嫖姚,百战归来马正骄。山岳欲崩天变色,长虹贯日风萧萧。布衣怒,三五步,事成不成非所顾。霹雳一声江水立,乾坤漫漫迷烟雾。报韩争说博浪沙,击之不中羞还家。拼将一颈孤臣血,开作千年帝子花。”作为一位富有激情的诗人,华锺彦一生作诗2000余首,出版有《华锺彦诗词选》,其中最早的一首诗篇即为上述发表于《大公报》的《侠士行》。当时,年仅26岁的华锺彦以雄浑悲壮、大气磅礴的诗句抒发了伟大情怀,这是他一贯主张和坚持的诗歌应该振拔人心、针砭时弊、抒发情怀的体现。
华锺彦鼓励和帮助青年学者积极参加古典诗词写作。在诗韵研究方面,他著文呼吁放宽诗韵,随着学界及诗歌界对诗韵研究的加深,他的这一观点渐获共识。由他主编的《五四以来诗词选》被誉为我国当代第一部断代诗词选,在海内外产生了巨大影响。
作为诗歌王国,从古至今,中国的诗歌创作世界罕见。在中国古代,吟咏是诗歌高度普及的文学艺术活动。然而,近代以来,随着诗歌创作和传播的巨变,诗歌吟咏活动在变革中受到严重冲击,吟咏这种中国传统的读书方法日渐远去。不过,可喜的是,随着文化复兴的呼声日益高涨,全社会开始重视传统文化,古典诗歌吟咏活动逐渐恢复。这与上世纪80年代华锺彦呼吁重视诗词吟咏的呼声密不可分。
在河南大学任教的最后十年,华锺彦在精心培养古典诗词创作人才的同时,倡导开展诗歌吟咏活动。在诗歌吟咏即将消失之时,他无疑是这一领域的拓荒者与学术研究的早期领军人物。在对华锺彦的回忆性文章中,有不少学生提到,早在30多年前的课堂上,他就提醒学生:“如果再不潜心学习诗词格律与吟咏,将来恐怕只有到日本留学才能够学得自己的国粹!”。同时,他在给古典文学界同仁有关吟咏的信函中也痛惜“正声古调,势将废坠”。为了延续吟咏这一国粹,华锺彦在古典诗歌的吟咏理论方面进行了许多探索。1982年,华锺彦受唐代文学学会的委托,负责筹建“唐诗吟咏研究小组”, 并在当年的全国唐诗讨论会上第一次高声吟咏唐诗。自此,诗歌吟咏研究开始成为有组织的学术活动。此后,他还领导“唐诗吟咏研究小组”中的热心研究者搜集当代国内著名专家学者的吟咏资料,为吟咏研究留下了最珍贵的音响文献。
有关格律诗的吟咏,华锺彦提出应该遵循“平长仄短、二四分明、声情并茂”的原则,这一原则现已为学界广泛接受并被吟咏界称为不二法则。华锺彦为保护祖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作出了重要贡献。华锺彦提出,当代的古典诗歌吟咏当以普通话为主,但方言吟咏亦不可偏废。这种兼容并蓄的主张,不仅符合我国语言艺术传播的实际,也从侧面体现了华锺彦在治学方面开阔的视野和广博的胸怀。
华锺彦学识渊博,见解独到。华锺彦对古典诗歌吟咏语言兼容并蓄的主张,既得益于其对诗词以及相关学科的深入研究,也体现了其在治学方面严谨的态度。作为有独到见解的教育家,华锺彦的博学现在其每一本著作和每一篇论文中。
华锺彦在古典文学各个领域都有研究,《戏曲丛谭》《花间集注》《老子注译》《诗歌精选》《五四以来诗词选》《东京梦华之馆论稿》《东京梦华之馆论稿补遗》《诗经十论》《诗经会通》(部分篇章)等硕果累累。其早期的著作《花间集注》被学术界誉为突破以往《花间集》解释模式的第一部有现代学术意义的文本。
对于初学词曲的学子来说,不得不提《花间集》这一文人词作总集。而令众学子印象深刻的则是华锺彦早年所著的《花间集注》。自宋以来,《花间集》刊刻不断,然而直到1935 年华锺彦的《花间集注》出版,才使《花间集》在其传播史上形成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花间集注》因有明确的读者对象、文字理解与美学鉴赏相结合这一特点,突破了以往《花间集》的接受模式,成为第一部具有现代学术意义的文本。《花间集注》虽以教学普及为目的,但却是华锺彦在古典文学各领域治学严谨的集中体现。《花间集》距今已有千年之久,导致众解纷纭。为此,华锺彦在《花间集注》中出现的词牌都进行了精密考订。《花间集注》的文字音韵校勘,名物考证等方面也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准。正是得益于华锺彦精通音律、考证翔实、议论精辟,《花间集注》出版后受到读者欢迎,至今仍是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文本。同为华锺彦早期著作的《戏曲丛谈》,则对戏曲史中许多问题进行了详细考证,从音律的角度研究戏曲、唱曲和度曲。晚年的华锺彦致力于先秦文学研究,规划编纂《诗经会通》《诗经会通新解》。
对古典文学深有研究的华锺彦为教学工作倾注了毕生心血。其子华锋在回忆性文章中提到,“为了达到授业传承的目标,不论是诗经、骈文、唐诗、宋词、元曲以及传奇、散文、小说,他都结合教学进行深入研究;对每个词语、每个典故,都必通过大量研究、冰释所有疑点。”而记者在河大就读时多次听其学生形容:“华(锺彦)老先生的课堂教学,内容深刻、条理清晰、音韵协畅、纵横捭阖、妙趣横生。精辟的分析和独到的见解不仅吸引本班学生,还令其他院系学子向往。”
(作者:汪元蒙 责任编辑:陈艳华)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