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文故事 > >【娜说河洛】“河洛饮食文化溯源”之心态倍儿好 吃啥都香
【娜说河洛】“河洛饮食文化溯源”之心态倍儿好 吃啥都香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6/1/15 13:58:29 来源:洛阳市旅游局 点击次数:

  菜名很高冷

  前几天,我在洛阳真不同饭店尝到一道新鲜菜:金齑(jī)玉脍(kuài)。

  现代人十有八九念不全这个菜名。这不奇怪,因为这个看起来复杂念起来高冷的名字是古人起的:齑,指切碎的腌菜、菜酱;脍,指生鱼片。金齑玉脍乃视觉系叫法,说白了就是金黄色的菜酱搭配玉白色的生鱼片。

  鱼嘛,古今都有,把一条鱼片了就是玉脍。

  金齑怎么做?北魏《齐民要术》中有相关记载:把蒜、姜、橘、白梅、熟粟黄、粳米饭、盐、酱捣碎,用醋调成糊糊。它又名“八和齑”。

  洛阳曾是北魏和隋代的都城。按说,京城里应该不缺这道菜,尤其是尊贵的皇帝陛下,想吃什么张张嘴就行,但隋炀帝迁都洛阳后,偏要大动干戈,坐着龙舟跑到江南去吃,说那边的口感更地道。有道是不作不会死,最后他被叛军勒死在江南行宫。

  做法真复杂

  齑,早在东周时期就出现了。

  深秋是做齑的好时节。据《周礼》记载,当时流行的五齑(又名五齐、齐通齑),是用切碎的菖蒲根、牛百叶、大蛤、小猪肩胛肉、蒲茎腌制而成的。

  汉魏时期,齑又添了一种新做法:捣碎了用盐腌,然后加醋调匀。

  唐宋往后,有用齑做汤的,有拿齑当面条浇头的,也有专门用来蘸食生鱼片的。

  做齑的食材,数不胜数,韭菜、杂麦苗、菊苗、生甜瓜、嫩藕、菘菜、萱草嫩苗、萝卜、莴苣、白菜……各有用途,各有拥趸。

  宋代《事林广记》里有一道“脆红藕齑”:嫩藕切丁,焯水,用牵牛花汁染红,拌上盐、醋等制成齑。

  光是用牵牛花汁染红这一步骤,就足够艳丽、风雅。现今虽然吃不到,但可以凭想象感受一下,完美!

  身价变化大

  齑起初是种奢侈品。在周代,它作为身份与地位的象征,常常出现在洛阳王室贵族的宴会上。

  后来,它就不值钱了,沦落到跟如今的腌咸菜差不多的地位。现代人若是顿顿啃馒头、喝凉水、就咸菜,自然是穷得没法子,不得不凑合。

  宋代往后,谁要是常吃齑,十有八九也是因为囊中羞涩,吃不起更好的菜。

  洛阳安葬着一位宋代文学家,叫范仲淹。他小的时候,爹死了,娘改嫁了,他只得省吃俭用,每天熬一锅浓稠的粥,待粥凝固后切成四块,早晚就着腌菜各吃两块。

  范仲淹后来成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人,这段心酸往事也被扒了出来,广为流传,于是有了“断齑画粥”这个成语,用来形容饮食简单、生活清苦。

  成语“朝齑暮盐”“黄齑淡饭”也是类似的意思。

  世上没有不变的菜价,只有难消的执念。

  心态好,金齑玉脍也好,黄齑淡饭也罢,都能吃得津津有味。

(作者:张丽娜 责任编辑:曾玉梅)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相关旅游资讯
景区推荐
推荐景区
最新热门资讯
旅游攻略
美图欣赏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9015463号-1